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策划方案 >

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10篇

发布时间:2022-09-21 19: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10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教 育 创 新教 学 研 究都市家教 26【摘 要】传统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10篇

篇一: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p>

 育

 创

 新教

 学

 研

 究都市家教

 26【摘 要】传统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目标来引导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精讲释疑,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方法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传统农村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喜欢单刀直入地进入新课讲解,学生则是被动的听,结果兴趣不高。而借助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历史故事、图片展示、音乐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创设情境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要注重在情境中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如在《秦汉的科学技术》的教学中,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教学中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康佳彩电、爱普生彩色喷墨打印机等都是日本产品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然后提出“古人用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简丝帛来记载文字,有什么不便?”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记载文字材料的演变明白发明创造存在一个动力问题,从而自然引入探究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轨迹的学习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改变讲授式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二、目标引导,学生自学教师导入新课后,要及时向学生明确目标,以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新课改下农村初中历史提倡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一些教师忽视了自主学习在探究学习中的基础作用,在课堂中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因学生没有初步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讨论中就不知该如何解决问题,结果时间被占用了而效果不佳。以目标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要讨论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应用问题式教学,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效率657606 彝良县海子中学 云南 昭通 付阳美【摘 要】化学课中实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化学实验中演示实验又是不可避免的。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讲台下经过仔细观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据此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解;演示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教师引出课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中学化学是一个多因素且线性相关的复杂多元系统。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学好化学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智能上都有一定的困难。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在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中,从演示实验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和创造性的学习。一、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激发观察兴趣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演示实验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演示一个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确。如果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演示实验,学生应该明确观察的对象、要求、步骤和方法。相反,目的不明确的演示实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化学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观察时,很容易被新奇的表面现象所吸引,忽略了主要特征,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讲化学变化做镁条燃烧实验时,只注意了耀眼的白光,没看到新物质的生成。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我们可在演示实验前,先准备好一块黑色的硬纸板,实验时把硬纸板放在讲桌上,待镁条燃烧后,教师拿起硬纸板,学生可观察到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及状态。在做〔氢气吹肥皂泡〕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往往把重点转移向肥皂泡的多少上,忽略了它上升的原因,所以在实验中当学生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情绪高涨时,我们就“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肥皂泡能上升而没有落到地面上?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不难得出氢气比同体积空气轻的结论。由于演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优点,加上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二、改进实验的方法,提高实验效益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从已知的结果推算过程。这对爱好追求未知和新奇的学生来说非常枯燥,所以教师应对这样实验进行改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课本上给出的方法是利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的反应来制取,然后再验证。这就很难激发追求新奇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实验的学生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对实验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然后提问学生哪个和稀硫酸或盐酸的反应会最强烈,并让积极举手的学生到前面来参与实验。我将这三个培养皿都放在投影仪前,以方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实验的现象。结果学生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片很快反应完、速度最快,铁片上只有少量气泡产生、速度很慢,锌片放出气泡的速度介于镁与铁之间。这样就将演示实验和探索实验结合在一起,效果很好。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实验室中常用锌来和稀硫酸或盐酸来反应以制取氢气而不使用镁和铁。这样,通过设定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找出答案,既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长其见识,又可以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三、适当补充实验,巩固物质的性质化学是从实验中归纳、 总结出来的科学,北师大新编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全日制初级中学实验教材安排了很多演示实验,仅第一册就有 37 个演示实验,占授课节数(36 节)的 102%,原教材同期内容的演示实验(23)只占授课节数(35)的65%。这充分说明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适当补充了一些新的演示实验,揭示物质的性质和原理。例如, “分子”一节,在讲“分子不断地运动”性质时,为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分子的性质,我们在课前准备好两个 100ml 的烧杯,40ml 的浓氨水,一个水槽。课堂上,讲到上述性质时,向一个烧杯内倒入约 30ml 浓氨水,另一个烧杯盛满水,并分别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盛氨水的烧杯里的溶液显红色,盛水的不显色,将两个烧杯靠近盖上水槽或大烧杯,片刻,可观察到盛水的烧杯液面逐渐呈现红色,说明看不到的氨分子从一个烧杯进入了另一个烧杯。

 讲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的爆炸”等都可补充必要的演示实验。实验巩固物质的性质,改变了课堂枯燥乏味的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新教师没有抓住这一环节, 课堂上只重讲授, 而忽略了演示实验。实际上只要教师安排得当,准备充分,操作熟练, 适当增加演示实验, 减少冗长的讲述,会得到理想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 白林,陈明凯 . 绿色化学实验 .《化学教育》,2002 年 7 期[2] 周美锋,郑柳萍 . 浅谈化学实验有效教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年 z1 期730500 临洮县连湾初中 甘肃 定西 白建军优化演示实验,提高化学教学效益

 教

 育

 创

 新教

 学

 研

 究27

 都市家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教学为例,教师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收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渲染课堂气氛,然后幻灯片出示目标: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等等,学生在此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简单提问进行检查自主学习情况,然后再以问题来过渡到合作探究过程。三、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初步形成了知识构建,但因学生的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原因所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能很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此时就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中英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中英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然后以问题“有人认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你认为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辩论,辩论中明确鸦片战争是欧美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在学习中英《南京条约》,小组间讨论《南京条约》的危害或恶劣影响,教师再总结。最后以问题“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如何?学了这一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深刻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四、教师主导,精讲释疑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经过合作交流而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但也会对一些教难的问题存在质疑,此时就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交流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归纳,针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精讲释疑的方式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构建。首先,引导学生在讨论后总结。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战爆发的原因后, 总结如:根本原因:20 世纪初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重要原因: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出现和扩军备战;萨拉热窝事件是直接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其次,要注重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这样学生才能理清脉络,把握讨论的重点。总之,问题是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线索,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人,让学生主动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参考文献:[1] 陈瑞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历史教学》,2005 年 12 期[2] 王晓琴 .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科学咨询》,2014 年 8 期【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分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被数学教师广泛采用。的确,分组讨论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增强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的火花闪现,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关键词】数学教学;分组讨论一、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表面上看似教师的任务减轻了,实则相反,因为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我们面临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场面。这对我们的备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为上好一节课,做了终身的准备。”我们也应该以此为榜样,用心钻研教材,细心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特别是分组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题目应符合一下原则:(1)难度适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大多数同学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讨论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而不能太难只有几个优生在发言,其他的学生只充当听众和附和者。如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 要先设计一些简单的,不含括号和分母的, 与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练习,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2)具有开放性。对于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思考后让学生大胆讨论作答。那种,答案简单,一看就懂的问题就不必讨论,讨论了只能助长学生不肯思考的惰性。二、分组要科学合理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将知识水平、能力、性格、气质不同的学生编为一组,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内容、深浅也不同,从而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我展现的机会,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目的。引入竞赛是提高小组讨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为在竞赛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提高许多,学生因渴望取胜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小组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为了保证每人都参与,避免有的学生利用讨论的时候偷偷讲话,每个小组要安排小组长,起组织、监督作用。各个成员可为其编号,这样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后,谁记录,谁发言,谁查资料就一目了然。这种分工可以实行轮换制。三、教给学生合作技巧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是提高合作有效性的前提。应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记录等合作技能。如倾听的要领:听清楚发言同学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发言的精华所在,以及与自己主要分歧。发言时,简明扼要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前边的同学已经说过的不必过多的重复。对于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分歧可展开辩论,小组内先达成共识。无法达成共识的可在集体汇报时阐述。负责记录的同学将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分条加以记录。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应作壁上观,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讨论有困难的小组以帮助,对讨论好的小组即时予以鼓励。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

篇二: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研究 幸福生活指南 54 幸福生活指南 浅谈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韦胜敬 广西省百色市乐业县花坪镇初级中学

 广西

 乐业

 5332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越来越重视初中学生的教学情况,其中历史科目作为有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想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目的,就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呆板枯燥的教育模式,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形,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强历史课堂互动式教学,创新教学手段的新要求。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内在诉求,不注重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初中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无法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承我国的悠久历史,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注重知识的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清块状的知识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知识的联系,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有三个方面:1.两节历史课的联系;2.每一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重视不够。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讲到“日出之国”的日本时,可从日本在奴隶社会末期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史实,联系到今天日本的繁荣与富足,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二、教师使用美的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初中历史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大多要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优美的语言是融洽畅达的沟通。新鲜有趣的导入,发人深思的提问,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耐人寻味的结束语,是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历史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在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一步步诱导学生步入艺术化的殿堂。可选有代表性,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合着音乐吟诵。有准备地精编一些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讲述中不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美的语言来完善故事,看谁回答得最精彩。教师语言生动得体,就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煽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授课中教师还可以用些精彩的录音片段。如长征的胜利一课,用录音机播放长征主歌,那发自肺腑、开启心扉、优美动听的解说词让学生感动,长征的经过历历在目,铭刻在学生心里。如此,教师用美的语言开启智慧,学生在美的语言中激发情绪,接受熏陶,领悟爱憎,培养能力,创造美感。

 三、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全班性的研讨,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问题,如:“商鞅的变法措施对谁有利?”“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根据有关资料和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丝绸之路对国外的影响有哪些?”等。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鼓励每一位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小组长进行归纳,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发言。学生之间可以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这种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环境。

 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想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实现文化的传承,就一定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应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1.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良好问题的创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能够把问题当作兴趣进行思考,不断增强提问的广度、深度和趣味性,调动他们的思维,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我们还以"五四运动"为例,在进行这一讲教学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更为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避免上述问题现象发生。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下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提出与"五四"相关的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受到了来自哪些国家的威胁?巴黎和会中,我国代表团成员有怎样的期许等等,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2.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它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想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就一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历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问题的回答。教师也可以采用表演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完毕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故事法进行历史授课,众所周知,我国的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历史的小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保证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利用先进技术实施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重视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各大学校还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一些历史短片,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活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代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118-37

篇三: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54

 -[ [

 教法新探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 贵州省遵义县沙湾中学/刘开艳【摘要】初中历史教学的开设,旨在通过让学生不断积累历史学科基础知识,不断扩大历史视野,促进他们观察世界视角的多元化,从而培养他们分析、判断、运用等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提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建立。【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创新 教学思想的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理念的创新,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来讲十分重要。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初中历史教学的成效。笔者选择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成效促进历史教学创新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一、更新教学思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教育工作者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教师的教学思想得到更新并切实践行,才能使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视为学生进步的服务工作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历史学习中,对历史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逐渐认同历史学科的学习。教师认可学生的地位,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促进课堂氛围的轻松化与活跃化,使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被打破,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学会利用多种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以自己教学思想的更新促进学生学习理念的更新。比如在讲解《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的氏族聚落的风情,让学生对聚落有更加形象的理解。教师更要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给学生开口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头脑中的聚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等等。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初中历史课堂,有利于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二、更新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与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变得简单起来。教师利用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法与提问有着同样的作用,但却会让初中学生具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开展历史教学。教师需要对简单的课堂提问环节进行优化,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主进行提问,也可以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比如在讲解《甲骨文与青铜器》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甲骨文的由来,让学生对甲骨文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青铜器、甲骨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沉醉在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用“你们认为青铜器上的甲骨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其它的问题。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十分自然的情况下进行问题的思考,而不是在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高。三、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初中历史教学成效。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自主思考,才能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思维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教师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全体参与[4]。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历史知识进行知识竞赛,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剧的编排与演出。比如在讲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课内的班级历史知识小比赛。教师要提前通知学生比赛的时间,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总结与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抢答与指定回答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建立起抢答自信心。指定回答环节的设立在于调动那些不积极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一员。总之,教学理念更新得以实现,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师必须从每一节课入手,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一点一滴的去尝试改革和创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样才能让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换来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也才能大幅度提升初中历史教学实效,真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历史思维的形成。参考文献:[1]白玛曲珍.创新教学理念,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成效[J].成才之路.2012,23:57.[2]周瑞峰.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成效低下的分析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2,01:60-61.[3]陆建荣.创新教学理念,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1,33:150.

篇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史 · 学 科 视 点 2017·12 上旬中学教学参考70

 初中历史五步设计法助力核心素养的提升———以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为例江苏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210000 )

 华如容[摘

 要]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贯穿———唯物史观,定位———时空框架,具化———史实史料,结论———有理有据,升华———家国情怀”五步设计法助力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部编新教材;初中历史;春秋时期[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17 ) 34007002

 2016 年 9 月,教育部新编的历史教材《中国历史》在七年级正式启用。这部新教材的编写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指导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写和修订。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严格遵循时序原则,从古至今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唯物史观贯穿始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注重史实和史料,确保教材内容言而有据;注重引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历史素养。那么,在教学中应当如何使用新教材,在课堂上怎样使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呢? 笔者尝试以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为例,采取五步设计法,助力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第一步,贯穿———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大飞跃、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本课设有三个子目:“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变化两个突出的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生产■■■■■■■■■■■■■■■■■■■■■■■■■■■■■■■■■■■■■■■■■■■■■■■■■■■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地呼应着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革命理想,让法国民众再次热血沸腾,继续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创造法国人民革命的奇迹。正如《美术鉴赏》一书中所说:“《马拉之死》不是一般的肖像画,而是一幅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光辉历史同样伟大的不朽作品。”当然,解释是一种人为的行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课堂中的“历史解释”不可避免地将师生个人的知识结构、个人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难免存在主观性的一面。而历史解释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历史解释需要实证精神,并有批判思维,不人云亦云。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同一史实多些视角,提供更多翔实的研究材料,也许学生就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于是,在这个教学片断的最后,笔者投影了另一幅历史画作——— 1860 年法国画家保罗·雅克·艾梅德里以刺杀马拉的女人的名字为题创作的油画《夏洛蒂·科黛》。与大卫的《马拉之死》相比,它给予我们别样的感受:画面右边,25 岁的科黛身着一袭灰条纹长裙,像女英雄般昂然挺立在绘有一幅法国地图的墙面前,右侧窗口射进的阳光照亮了她凝眸远望的脸庞,使其具有了纪念碑般的意义。画面左下方是仰面倒在浴缸中、面容恐怖的马拉。“该作品又会带给我们怎样新的感受和新的思考呢?”笔者笑着问学生,并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将成果录制成微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以共享。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要运用自己的理性。面对不同的新情景和新材料,我希望学生能像历史学家一样去研究历史,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既使学生毕业以后不从事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我也希望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留给他们的思维品质、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引领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

 参

 考

 文

 献

 ][1 ]余文伟 . “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及其意识的养成[ J ] .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 ( 5 ) .[2 ]陈仲丹 . 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 J ] .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 ( 3 ) .[3 ]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编委会 . 美术鉴赏[ M ] .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4 ]虞文琳 . “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J ] .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 ( 3 ) .[5 ]吴禾 . 艺术作品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性解读———析《马拉之死》[J ]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 6 ) .(责任编辑

 周侯辰)万方数据

 历 史 · 学 科 视 点 2017·12 上旬中学教学参考71

 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见,唯物史观已经贯穿到本课的血肉当中。此外,本课涉及的唯物史观还有:辩证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虽有残酷性,但客观上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有利于国家的局部统一;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与和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唯一史观,但是初一学生年龄小,对历史专业理论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刻意讲授,而要把道理融入具体史实当中,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渗透唯物史观即可。第二步,定位———时空框架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因此,具有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首先,学生要把某段历史定位在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线上。如《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中,学生可以制作时间轴,标出“春秋”的具体时间段,并对其前后时期有一个横向梳理。空间概念则以地图为依托,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指出各诸侯国的名称、地理位置、地域优势及争霸路线。通过对比第 4 课《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学生还会发现从西周发展到春秋时期,不仅诸侯国数量大大增加,控制区域也扩充了许多。而周天子东迁后直接管辖地区仅仅在洛邑一带,势力大减。此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也要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如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什么进入春秋时期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呢? 学生必须结合春秋这个经济和政治剧烈变化的历史时期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三步,具化———史实史料史料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正确运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但是,要求初一学生搜集、整理和辨析史料难度较大,教师可充分运用新教材中的插图、材料研读、相关史实、知识拓展等资源。同时初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在选取史料时,建议多选一些生动准确、直白易懂的历史细节和史料,不选或少选晦涩难懂、抽象的史实史料。“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经济发展的表现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教师可选取考古文物和文献记载让历史活起来。如针对牛耕的普遍推广,可出示史料:孔子的两位学生,一位叫冉伯牛名耕,一位叫司马耕字子牛,当时一位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说明春秋时期牛和耕已经结合在一起。又如,介绍青铜业的发展,可以出示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的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这些文物既是春秋时期青铜业发达的佐证,也是中华先进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四步,结论———有理有据有效提问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直观到抽象,具体到概括,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回答问题应当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例如,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教师可以出示相关材料,如《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文物春秋战国史》:“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 只 剩 下 了 秦、楚、齐、燕 …… 等 十 几 个 大 国、强国。”《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文物春秋战国史》:“重耳出亡到狄,狄人给他很好的礼遇,并将季隗嫁给重耳。”这四段材料均出自历史文献,从不同角度评价了春秋的战争。学生必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自己结论的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史学家受到自身时代、身份、理念等影响,对史实有不同的评价实属正常,学生要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而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第五步,升华———家国情怀聂幼犁教授曾说:“历史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寻史知真、释史求真和鉴史立德。”家国情怀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是在“动荡”表面下,更深层的是“变”: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大飞跃、政治制度大变革、社会大动荡……学生在梳理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从而能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精美文物、历史文献均为我国古代先进文明和文化的代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讲述越王勾践品尝苦胆、楚庄王一鸣惊人等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有理想,还要艰苦奋斗方能成功;讲述春秋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总之,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教师要将唯物史观贯穿始终,将历史定位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挑选具体生动的史实史料,作出有理有据的解释,培养学生大格局的家国情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叶小兵 . 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有哪些新变化[ J ] . 内蒙古教育,2016 ( 11 ) .[2 ]郑谦,刘家和 . 历史教材强化唯物史观的培养[ J ] . 内蒙古教育,2016 ( 11 ) .[3 ]李新英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 J ] .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 6 ) .(责任编辑

 周侯辰)万方数据

篇五: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市第五十二中学......... 2020 ....年春季学期..... 九年级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切实..提.升. 2020 ....届毕业班中考成绩,为.......... 2020 ....届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办好遵义市人民最满意的初中。...................结合我校.... 2019 ....年秋季学期.....考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二、领导小组...... 组.

 长:..廖登杰... 副组长:张孟贵、杨兴祥、张云森、李永发................... 成.

 员:刘彬、杨飞、宋月华、程杨、刘泽学、杨国邦、罗仕杰、...........................杨成宏、陈恩国、秦礼芳、九年级班主任.................. 三、..工作..要求及...目标.. (一)工作要求。........ 按照..“.真抓实干、求实奋进、力争突破..............”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我校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总目标...

  2...全市前... 100...名、全市前..... 500...名目标,....600...分以上目标.....

 201...9.年.总平均...分(五...科).. 201...9.年.市排名... 2020....年.市目标...排名.. 201...9.年.总平均...分(七...科).. 201...9.年.区级排...名.(7..科.). 20..20..年.区级目...标排名... 310.36...... 49.. 3.8. 438... 6.名. 4.名. 班主任... 班级.. 600...分以..全市前...全市前...

 三、..

 各.学.科.

 3...各学科...目标任务....

 学科.. 201...9.年平..均分.. 2.019...年市..排名.. 201...9.区级..排名.. 20..20..年.市目标...排名.. 20..20..年.区目标...排名.. 语文.. 89.07..... 53.. 7. 45.. 5. 数学.. 71.37..... 33.. 4. 30.. 3. 英语.. 72.93..... 57.. 10.. 48.. 7. 物理.. 42.26..... 81.. 11.. 75.. 8. 化学.. 36.37..... 40.. 3. 35.. 2. 思品.. 24.36..... 167... 10.. 140... 7. 历史.. 23.88..... 92.. 6. 80.. 5. 上人数...(.4.人).. 100...名目..标(..4.人).. 500...名目..标(..8.人).. 秦礼芳... 九(..3.). 2. 2. 8.

 陈恩国... 九(..5.). 1. 1. 3.

 陈思艳... 九(..7.). 2. 2. 6.

 黄正静... 九(..9.). 1. 1. 2.

 佘先芝... 九(..11..). 2. 2. 5.

 谢兴春... 九(..13..). 1. 1. 2.

 杨大强... 九(..15..). 1. 1. 2.

 张海波... 九(..17..). 1. 1. 2.

 四.、工作措施..... (一)重领导包保。廖登杰校长对九年级毕业班中考备战做总体督.............................查,张孟贵副校长包九.......... 11 ..班、九... 1 .班、九... 2 .班、九... 3 .班;杨兴祥副校.......长包九... 12 ..班、九... 4 .班、九... 5 .班、九... 6 .班;..张云森...副校长包九..... 13 ..班、..九. 7 .班、九... 8 .班、九... 9 .班.、.九(..17..).;李永发副校长包九......... 15 ..班、九... 10 ..班、九... 14 ..班、九... 16 ..班。..刘彬..包保九年级语文,........杨成宏...包保九年级数......学,..秦礼芳...包保九年级英语,程杨包保九年级物理.................,.罗仕杰包保九年.......级化学,钟年雄包保九年级政治,皮永许包保九年级历史,罗吉跃包..............................保九年级体育。颜家红包保............ 500 ...分以上学生,杨飞包保.......... 499 ...—.450...分的..学生,宋月华包保........ 449 ...—.400...分的学生,刘泽学包保.......... 399 ...—.350...分,杨...国邦包保....350... 分以下学生。包保领导并与所包保班级及学科同步兑现 ........................奖惩。... (二)重科学管理。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合理实用的作息时间表,.............................我校早上.... 7 .点. 30 ..分上早读,.....8.点上第一节课,.......50..分钟的课间操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锻炼时间,晚上............. 8 .点. 50 ..分下晚自习。强调各学科协调配..............合,控制作.....业的布置量,提高作业的质量,让学生在晚上.................... 11 ..点之前能....够睡觉。.... (三)重课堂实效。教务处和教研处每学期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四次大检查,并不定期抽查,实行领导包保学科制度。刘彬主任包..............................保语文,张云森.......副校长...包保数学,.....秦礼芳...主任包保英语,程杨主任包............保物理,罗仕杰包保化学,钟年雄主任包保政治,皮永许主任包保历..............................史,罗吉跃主任包保体育。要求全体教师课前认真备课,针对班级实..............................际提出恰当的课堂目标,切实打造“高效课堂”,加强督导检查,让推...............................门听课常态化。检查教师上课、备课的一致性,对无备课的老师学校..............................执行问责制度。....... (四)重辅差工.......作。实行校级领导包.........班.制度,...班主任负责制,.......每班..

 由班主任建立差生所差科目问题台账,.................并定目标,班级差生提分目标,..............采用.. 1+N... 导师制,即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相互配合的导师制度,实行 ..........................差生台账消号制度。实现基础知识人人过关,用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包保领导并与所包保班级及学科同步兑现奖惩。............................ (五)重质量分析。(..........1.)考试阅卷实行领导包保制度,实行校级领...................导包级制度,李永发副校长包保七年级,张孟贵副校长包保八年级,..............................张云森...副校长包保九年级。实行二级领导包保学科制度。刘彬副主任...........................包保语文,.....杨成宏主席.....包保数学,李尚素副主任包............保英语,程杨副主........任包保物理,罗仕杰包保化学,钟年雄主任包保政治,皮永许主任包..............................保历史,罗吉跃主任包保体育。(...............2.)每班每科每......月.组织阶段性过关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实行科科过关、课课过关、周周过关,各科确定..............................内容,由教研组负责出题,分层次过关复习,所有班级实行月月过关..............................考试,重点是班级后进生。(.............3.)每次测试后,必须认真及时完成评卷.................工作,由家长委员会派代表来抽查所评试卷,并做好记录,对阅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4.)教务处做好......全校各科质量分析,并于成绩公布出来当周开质量分析会,要求每位..............................教师制作好.....PPT,....随机抽教师总结本次考试得失,并提出整改措施,以.......................及下次的成绩目标。......... (六)重德育配合。.........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将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多形式地帮助学生........解除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和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架设好家校共育的桥梁..........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可谓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我校始终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以“与孩子共同成长”为宗旨.............,.紧紧抓住家庭在三大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每学期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将家长请进校园.......,.请家长听、评、议、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3... 包班领导负责制.......

  包班领导每周与班主任就班级管理和学生成绩等方面做一次深入交.............................流,并到所包班级进行一次思想动员工作,对影响科任教师上课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学习压力过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五、..评价激励....

  (一)建立校长、班主任、学科教师教学质量阶段目标责任制,阶.............................段内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的,实行问责,且取消当年评先评优和主持课..............................题申报资格。...... (二)达到预期目标的班主任、任课教师且师德考核获优秀的教师。..............................实行月考核制度,对每次月考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和优秀班集体,张..............................榜表扬,并颁发一定数量的奖金,已达到表彰鼓励的目的。..........................

 (三)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班主任班级考核成绩将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依据,并为优秀班主任和教师提供优先推荐“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人选的资格。........ 六、严格督查...... 校行政将定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深入............................督查到每一个环节,要求责任到人,事事必查,有错必纠。..........................

 遵义市第五十二中学......... 2020.3.1........

篇六: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唯物史观提升中学历史教学质量

 —— 以《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为例

 摘要 普通高中课程不仅承担着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扮演着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角色。唯物史观居于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其他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存在误区,教学设计缺乏唯物史观教育,造成唯物史观未能很好地贯彻于课堂之中。统编教材中的《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的教学在贯彻唯物史观的培养、提升中学历史的教学效果方面是非常典型的。本文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上,优先选择中共党史文献和第一手历史材料,采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问题,教会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由此,教师应首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并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锻炼学生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提升中学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科素养;唯物史观;《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质量

 绪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

 “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执行立德树人的总任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阶段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移,面对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最新指示。普通基础教育在我国全民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这个平台立德树人的作用,尤其是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整个学科教学的课堂之中。中学历史课程承担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在中学历史课堂上除了掌握古今中外历史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中是否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必须要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是对一位历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部分,分别为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史观以及家国情怀。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以及历史解释三方面的培养,绝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两个方面。而在这些核心素养当中,由于唯物史观是其他核心素养得以形成的重要保障,所以唯物史观也是其中

 最为重要的。所谓的唯物史观可以理解为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论,它对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培养青年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念观,不仅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唯物史观”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学术性研究,包括唯物史观的含义解读以及用唯物史观来解释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李振兴等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唯物史观实践逻辑探析》一文中指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此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张盾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法治问题》中表明,借助唯物史观的方法来系统阐明我国法治的内在逻辑。此外,朱怡初发表了《唯物史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阐述》的文章,其表明了运用唯物史观综合探究习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的唯物史观素养的研究也逐渐兴盛,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途径以及考察学生唯物史观水平高低的方法。袁静静同样指明培养唯物史观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她指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保证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刘慧青通过分析高考历史Ⅱ卷中有关于“唯物史观”素养的考点来研究高中历史唯物史观的教学情况,以便探求如何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1] 。总之,无论是历史学术研究还是历史教学研究,均将“唯物史观”视为相当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保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保障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探讨的成果尚不多见。

 藉是之故,本文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人民解放战争》一课内容为例,分析目前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提高唯物史观的教学质量来设计课程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总结相关教学设计经验。

 一、中学历史教育中唯物史观的缺失与误区

 历史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历史知识补充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处于养成阶段,如果学生不能养成科学的历史观,那么中学的历史教育就不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作用。目前的中学的学科教学都是为了适应考试的应试教育,许多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技巧的讲解。然而像语文、政治、历史等等这些学科中的人文价值没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冷冰冰的知识,没有感受到人文情怀。造成这个现象的有多方面的原因,或者是教师没有正确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1]

 刘慧青.2013 年-2019 年全国高考Ⅱ卷文综历史试题中的“唯物史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好了历史知识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或者是教师个人素养问题,其对唯物史观不理解或者理解有偏差;或者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问题,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历史观的教学。

  人民解放战争在我国历史的发展史当中占据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历史地位。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人民解放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念,也更能够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然而,在《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设计中缺失对学生唯物史观的教育,教师个人对唯物史观的教育产生误区,等。

 首先,“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人民”一词非常关键,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许多教师在讲授《人民解放战争》时,未能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而是简单的把这段历史讲成了国共两党关于政权的争夺,没有深切地意识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承认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它与英雄史观具有一定的差异。人民解放战争之所以冠以“人民”二字,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两党之间的武装斗争。国民党已经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立场鲜明地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已经成了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反动政权,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组织和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得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翻身得解放,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解放战争》一文当中明确的表明,要深入分析国民党灭亡的具体原因,所以在《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够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考虑,分析和总结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是不能抓住中国共产党胜利国民党败亡的根本原因。

 其次,“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解放”一词是核心内容。

 根据中学课程当中的中国历史分期标准,将中国近代史划分为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建立新中国这段时期,人民解放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尾声。

 从 1840 年,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仅要面临国内统治阶级的压迫,而且还要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由此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一部解放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才使中国人民真正获得解放。许多教师在讲授《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时未能突出“解放”一词的含义,甚至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简单地比喻成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然而战争的胜利只是为解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国人民真正的解放是伴随着战争的胜利而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解放。教材上关于解放区土地改革、《土地法大纲》以及在国统区爆发的被称为“第二条战线”的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关内容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大多被老师忽视掉了。许多教师认为这些内容是人民战争之外的东西,完全忽略不讲,甚至有的教师把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的经过视为《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核心内

 容,其他的内容在课堂上一笔带过。显然,唯物史观的培养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存在种种误区,甚至缺失,那么立德树人的目的就不能达到。

 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上述对《人民解放战争》这一课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关于唯物史观教育的缺失与误区的分析,本文主要针对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人民解放战争》一课展开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探讨,展现如何在《人民解放战争》一课中贯彻唯物史观的培养,以提升中学历史的教学效果。

 1.教材分析 本次课程采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参考教材。该教材是新时代背景下,以 2017 年版新课标为依据编写的新教材,其内容贯彻了新的课程理念,体现了新的课程目标,尤其是“立德树人”的课程理念和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尤为明显。与原先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旧教材相比较而言,该教材在某些部分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两者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旧教材是采用专题史的体例,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编写的,是先学完政治史再学经济史,然后学文化史。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间都存在相互影响。旧教材这种编写形式存在一些的弊端,即在教学时,只能将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来讲,从而不便于启发学生去思考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宏观、全面地去认识一段历史。统编版的《中外历史纲要》是采用通史的体例,以历史纲要的形式来编写,教材一个章节的内容囊括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具有更鲜明的体现。

 其次,统编版的《中外历史纲要》对旧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如关于抗日战争这一部分,在旧教材当中只用了“第 16 课抗日战争”一节的内容进行讲述,而在《中外历史纲要》中进行了扩充和完善,“第 23 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以及“第 24 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两章节展开讲述,内容更为详实;关于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历史,旧教材使用的标题是“解放战争”,而统编版的《中外历史纲要》中加上“人民”二字为“人民解放战争”,并且添加了“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等内容。该部分改动是结合当时我国发展实情,并与时代发展步伐相统一,深入落实了“十四年抗战概念”的重要红色精神,又驳斥了社会上有关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的错误言论,让学生更加清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更

 加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对唯物史观具有深层次的理解。

 许多教师对统编版的《中外历史纲要》存在偏见和抱怨,认为其有内容过多、考点不突出等缺点,依然按照旧教材的风格去讲课,这恰恰是没有理解新时代背景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所以要想提升唯物史观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采用新教材的时代背景和用好新教材,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中《两种命运的决战》的学习,已经对重庆谈判、内战的爆发、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有一定的兴趣。因此,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本课的一些基本史实,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历史探究活动。但是学生并没有具备完善的科学历史思维,历史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对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及评价时,并没有养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习惯。在讲授本课时,要区别初中的教学,避免重复,教师注重对基本史实讲解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为首的历史学科五大素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具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诸如全面内战爆发、重庆谈判、渡江战役以及三大战役等;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同时,进一步明确我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具体原因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借助史料充分认识国民党政治独裁和经济崩溃的基本史实,并对国民党灭亡的具体原因展开详细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及胜利的原因进行探讨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及人生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重庆谈判和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表现;人民解放战争主要战役经过;土地改革和《中国土地法大纲》相关史实;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等。

 5.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学策略):采用图片导入法,导入新课,通过将影视剧中关于民国社会描述的图片与真实的民国时期历史照片进行对比,由此引出问题,并给同学们留下悬念,引发他...

篇七: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 肘 空 Z H O N GX U

 E JI A OX—U嚣E

 C A

 N K鬻A O 鬻∞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浙江)临海市涌泉中学( 317021)郑晓东 一、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激情导入 个成功的课堂导人设计 , 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 对接下来所要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还能很好地为课堂教 学做好铺垫,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因此, 教师可 以利用激 情洋溢的导人方法 , 使得学生未学其文先察其情。良好 的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 , 教师要让学生重回历史 , 体验 历史情境 , 就必须利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 或者借 用背景音乐的烘托渲染 , 架起学生内心情感与外在历史 故事之间的情感桥梁。

 具体来说 , 像笔者在教学《 红军长 征》 这一节的内容时, 就可 以这样来设计导入 :

 “南昌起 义的号角吹响了,中国共产党开始走 向武装斗争的道 路, 井冈山上的红旗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红军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 ” ’ 在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 长征组诗》 时 , 学生仿佛也 被感染 , 随后, 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幅幅红军长征的 画面:

 从瑞金开始战略转移一遵义会议一四渡赤水一巧 渡金沙江一强渡大渡河一飞夺泸定桥一过雪山草地一 三军胜利会师。

 听着朗诵, 看着画面, 学生仿佛置身于那 艰苦的战争岁月, 接着再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 , 学生就 能很快地进入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中来, 从而收到了事半 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 多媒体演示——生动 把握教 学内容 多媒体因其具有高效性、 形象生动性与灵活性的特 点, 已经深得广大学生的喜爱 , 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 可以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苟子日:

 “假 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至千里 ; 假舟楫者 , 非能水也, 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教师要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就需要懂得利用各种方法 ,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

 加深学生的记忆 ,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以下将分 析如何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 提高教学效率。

 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各个不平等条约时, 可 以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时间、 内容、 赔款多少、 开放 的通商口岸等各项内容做成一个表格( 见下表 ) , 这样就 可以把琐碎、 庞杂的条约内容很好地归纳到一起 。学生 在紧张的复习时间内看到多媒体显示出来的这张脉络 清楚的表格时, 就会对这些知识有更清晰、 更深的记忆。

 当然 ,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方法有很多 , 教师可 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采用多种复习方法 , 通过带领 学生进行复习, 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和 把握 , 有利于学生理解 巩 固学过 的知识 。在复 习的过程 中, 有趣的复习方法又为课堂学习活跃了气氛 , 收到了 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一不平等 务约 地 点 时间 签约国 内容 割 香港 岛给英 国 ; 赔款 2100 万银 元 ; 开放 广 州、 厦 门、 福 州、 宁波、 上海五 处为通 商 t:

 / 岸 ;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商定。

 《 南京 条约》

 1842 年 南 京 中英 , 中国须 同英 国

 割辽 东半岛、 台湾及 其 附属 岛屿、 澎湖列 岛给 日本; 赔偿 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 开放沙市、

 重庆 、 苏 州、 杭 州为商埠 ; 日本轮 船可 沿 内河 驶入以上各口;允许 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 开设 工厂, 产品运销 中国内地免收 内地税。

 《 马关 条 约》

 1895 虽 马

 关 申 日

 清政 府赔偿 白银 4. 5 亿 两, 分 39 年还 清。

 本 息

 共 计 9. 8 亿 两 ;划 定北京 东交民巷 为 “ 使馆 界 ” 。

 界 内不许 中国人居住 , 由各国派兵保 护 ;

 拆 除北京至大活 的炮台 ,准许各 国派兵驻 守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 沿线要地 :惩办义和 团运 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 民成立或加入反 帝性 质的组织 ,对 反帝运动 镇 压不力的官吏“ 即行革职 。

 永 不续用” ; 改 总 理衙 门为外务部 , 位居六部之上 ; 修订商约 。

 中英 美俄 德法 日意 奥比

 荷西 《 辛丑 1901

 卑 北 京 三、 对比参照。

 举一反三——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利用对比参照的方法,在讲解课堂内容及复习时,

 形成辐射性的扩展, 能使学生在一个知识点中, 联系到 更多的知识点上来 , 因此, 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就能很 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复习教学 中效果更为显 著。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相关内容时 , 教师可以把秦 末 的陈胜 、 吴广起义与太平天国运动作一个对 比, 从发 生的背景、 形式、 结果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学习。

 通过这 样 的有效对比,可以让学生在识记 中有了很好 的参照 物, 既可以学习当前的知识 , 也能回忆过去学到的知识 ,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同时 , 教师还可以扩大对 比的范围, 把中国古代历 史上出现的几个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 如黄巾军起义等 进行联合 比较, 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出如下结论:

 ( 1)从结果上看 , 农 民起义一般是不能彻底地推翻 旧政权 、 建立新政权的, 而经历过农 民起义建立起来的 政权 , 不久也会走向灭亡, 因为农民起义一方面动摇了 原有统治 , 另一方面农民起义之所以发生 , 就是因为当 时社会矛 盾激化 。

 (2)土地集 中、 吏治腐败往往是农 民起义的根本原 因, 而直接原因往往是自然灾害。因为土地集中、 吏治腐 败造成 了人民的苦难 , 而自然灾害会将这种苦难上升到 人民的极限——威胁生存 , 所以会导致人民铤而走险。

 (3)起义 口号一般都针对 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这也 是众多起义能发展成大规模起义的根本原 因。

 通过对 比分析 ,引导学生走 向自主探寻知识的道 路 , 从课内走向课外,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 会知识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目

 的 。

 参考文献 [1]何刚.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Nj.

 莱芜 日报 , 2009.

 [2]许蔚文.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历史课堂教学[N].

 潮 州 日报 , 2009.

 ( 责任 编辑庞丹丹 ) 7 1 E -maihzxjxckwz@163. cor n

 I

 f

篇八: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中历史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立足课堂细节, 提高教学质量》

  “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 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让效果好起来”, 是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求达到的境界之一。

 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些点滴体会, 和老师们共同交流、 商榷。

  一、 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历史教学, 既重双基又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 就要求我们教师从理论上转变教学观念, 实践中转变教学行为。

 教学中围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特长,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培养他们会读书、 会笔记、 会记忆、 会提问、 会考试, 达到学生想学、 乐学、 会学、 学会、 会用的目的。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指背、 听、 划)

 开始向互动式——主动性学习转变。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 让他们学会沟通,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自主发展, 主动参与。

 树立前瞻性的历史教学观, 即立足现实(也就是立足现实中的学生), 总结过去, 面向未来。

 教科书中学生已经知道的, 教师就不要讲, 在重视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的同时, 应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最后落脚点应在未来。

 以学习中日之间的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为例, 先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等, 再分析胜败因素,但不能到此就结束这堂课,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设想:

 中日两国已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战争,未来两国是否会再发生第三次战争? 你认为如果未来暴发战争, 结局会怎样? 现在的中日两国各有哪些主要优势? 居安思危, 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以此落脚于未来。

 历史教学应着重于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 去感悟历史, 体验人生, 体验社会(也就是设计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实问题要多涉及, 要拓展教学内容,从历史到现实, 由现实再到历史。

  更新观念无止境, 进行课改要求教师平常要注意学习, 分析通读教材找出新旧不同,上网查阅教学资料, 了解课改动态; 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种活动。

 注意书籍的积累,包括教科书、 必要的教辅资料、 历史专业研究报刊、 有关历史教育教学、 教法的书籍资料;博览群书, 能够运用历史学科以外的知识来补充教材中提到的非历史性问题, 以增强历史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从而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统一性和互通性。

 吸收借鉴外地成功的课改经验, 如江苏洋思、 聊城杜郎口、 泰安金桥中学, 他们的先学后教、 先学后交、当堂达标、 自主学习等经验, 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学法

  改革是继承创新, 不是破旧立新。

 从实质上讲, 传统的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价值, 任何学习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 历史课亦不例外。

 所以, 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传统接受学习的优势, 并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 促进学生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叔本华先生说过: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滩上的脚印, 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他走过的路径, 但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到的东西, 仅靠此是

  不够的, 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和感悟”。

 这就是说, 在新课程标准下, 要求我们要“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 更重要的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 去发现、 去感悟, 即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新课改要求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 培养他们会读书、 会笔记、 会记忆、 会提问、 会考试, 外国人评价中国的学生只会解决问题, 而不会提问题,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学习习惯的养成优于知识的传授, 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养成指导。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让他们结合同步探究, 先自主预习, 找出疑难点, 合作交流, 学生已知的内容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基础, 预习的重要价值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 解决不了的再进行合作解决, 合作顺序是:双人合作——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师生合作, 此外还有思考、 答题习惯等。

 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 再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习惯与方法并重,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石。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

 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 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 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 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 组织学生编演历史剧等。

 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 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 从而迸发思想的火花。

 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 如适时结合时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时, 可利用时事资源, 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的兴趣。

 如朝鲜核问题、 我国举办奥运会、 伊拉克战争、 2008 年经济危机等等, 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进行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活动课,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活动的主体性。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制定计划, 选择活动的方式、 时间、 地点、 伙伴。

 ②活动的互动性。

 这种互动包括:

 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③活动的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故事、 人物、 民间传说)

 相结合,以达到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的目的。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 内容的不同, 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无论什么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本出发点。

 ⑴知识迁移法, 具体包括:

 ①运用知识结构, 实现历史知识的纵向迁移。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过去学过的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 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纵向迁移。

 历史学科中有许多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 就能达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②联系实际, 促进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的迁移。

 教师应尽量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历史、 体会历史的趣味和作用, 再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识, 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迁移到社会热点中去, 如在学习八年

  级下册第 13 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时, 在导入新课的设计上, 就联系了社会热点——2008年台湾大选, 并播放新闻片段《马英九谈两岸关系》, 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让学生思考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渊源, 使学生积极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③注重学科渗透, 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科学, 即历史科学”。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涉及到古今中外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等等, 历来有政史不分、 文史不分、 史地不分之说。

 例如:

 在学习唐代文化时就涉及到许多的唐诗, 学习古代科技时又与数学、 地理、 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

 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 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 融会贯通的。

 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其他学科, 尤其是语文、 地理、 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 这些学科不仅使历史学科多了几种记忆知识的途径, 如语文课的列提纲、 抓要点等, 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十分有利于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如可结合气候、土壤、 降水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现象, 在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为何不同” 这一问题时, 可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 土壤、 气候条件不同来归纳, 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加深理解。

 在中考复习时, 政治在进行了时政复习后, 历史接着进行热点跟踪, 效果也不错。

  ⑵编制口诀法, 如复习“近代化的探索” 这一单元, 用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一次近代化、 两个阶级(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三个方面(经济、 政治、 思想)、 四次活动(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⑶历史线索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提纲挈领地把教材的知识点编织起来, 穿线结网,连成完整的一串, 构成清晰的轮廓, 这种方法适合于单元、 专题和板块复习。

 (4)

 史料搜集法, 学习历史、 理解历史、 体验历史, 离不开珍贵的文献和实物史料。学生收集文献、 图片、 实物资料的过程, 就是一个学习、 体验、 回味历史的过程。

 尤其是对于地方史资料的收集, 更能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此外, 还有周年记忆法、 建立错题档案库等方法。

  在初三的复习阶段, 我们按照教研室曹主任的指导, 运用“学案导学四环节” 模式进行复习, 效果很好。“学案导学” 就是用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四环节” 即课堂教学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复习内容的课标要求, 即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 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温故” 和“合作温故”, 学生依托学案阅读课本内容, 在学案提纲上梳理知识要点和构建知识结构, 并通过合作加以巩固和落实; 第三环节是“知新探究”, 教师创设情景, 设计新问题, 帮助学生熟化和运用前面梳理的知识要点; 第四环节是当堂检测训练,以做题的方式进行书面训练和巩固,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训练题都进行精心设计, 紧紧围绕重点主题、 结合热点切入、 创设新情境、 图文材料搭配、 兼顾知能培养, 并注意检测的规范性与实效性。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我们在学校历史教学中, 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表现在各种考试与检测中, 怎样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是我们历史教师需要解决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因此, 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也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在这方面, 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从七年级开始, 就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文字进行理解能力的训练, 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搞清历史问题中常见的提问语, 如“是什么”“怎么样”“背景”“原因”“特点”“影响”“性质” 等, 并且有针对性地精选题目进行练习, 力求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学会理解题意, 尽早具备较高的审题能力。

 ⑵注意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教给学生做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学会从材料中找答案, 学会看材料的重点内容, 如中心句、 出处、 注释、 省略号前后的文字等。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内容, 多让他们自主分析事件的各个要素, 即背景、 原因、 过程、 结果、 影响、 性质等, 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分析历史事件的习惯。

 ⑶注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平时通过小测验、 板演、 笔记等方式, 适当加大书面检查的力度,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书面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注意从答题格式和语言的规范化上强化对学生的训练, 以确保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除上述几种外, 可培养的能力还有很多,

 如学习“中华文化勃兴(二)” 中, 采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用图表式归纳梳理知识, 然后到黑板进行填写比赛, 老师进行点评。

 又如, 学习《科举制的创立》 时, 先让学生讨论学了什么, 写出提纲, 由师生进行点评;然后讨论科举制创立及发展的利弊; 最后启发它与今天中考、 高考的联系、 区别。

 此外要充分利用每节课的“动脑筋”,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这些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每节课都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这些活动, 久而久之, 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状况并不仅仅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 而在学习能力的训练、 道德情感的养成。

  四、 加大情感教育的力度

 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知识的载体, 对学生进行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和教育, 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本中的情感教育素材俯拾皆是, 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挖掘和运用, 较常见的如一些品格高尚的科学家、 思想家、文学家、 艺术家以及英雄人物, 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范例。

 总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战, 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努力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历史课生动起来, 让教学效果好起来, 努力实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大跨越。

篇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与建构一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了 千百所学校。

 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是义务教育阶段重点课程之一。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一线教学经验谈谈如何生成与构建一个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生成与构建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3(b)

 -0187-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浩浩荡荡的推进, 不仅为各学科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了 参照。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观指导下, 以弘扬爱国主义与传承人类优秀文明为培养内容, 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中吸取智慧, 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 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上讲, 人文社会科学浓厚的特点使得历史具有更强的思想性、 基础性、人文性及综合性那么, 如何将课前设计、 课堂生成、 课后作业及教学评价巧妙结合就成为了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论及现阶段教学问题概述

 新课程理念是当今初中历史的教学总指导, 但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新课

 程标准内涵还不甚了 解, 因此就不免产生了教学实际与课程理念的相互脱节。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共包含四项理念:

 首先, 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二, 要以普及历史知识、 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内容; 再次, 要将正确价值判断融入历史教学中; 最后, 鼓励自主、 合作与探究式新型教学方式与评价创新。

 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重知识轻能力、 重死记硬背轻灵活掌握等现状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

 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与构建为核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

  2 生成与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之途径解析

 2. 1 深入学习新教改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出现的大多问题是由于任课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

 因此, 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就成为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前提与基础。

 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设计应遵循下列方法途径:

 第一, 历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第二, 历史教学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最后,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另外,课程设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

 可见,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是进行有效课程设计的基础。

  2. 2 课前充分准备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是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认知历史。

 因此, 在结合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选择和运用适当教学方法、 教学

 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法单一、 学法缺失是目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没有针对授课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 即使有也偏于应付检查, 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一支笔一张嘴” 的传统教学方式始终贯穿着多年的一线教学, 无改进无创新, 因此对于教学环节的课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学习古代史时, 教学方案就应以讲授为主; 在学习近代与现代史时课堂教学则可结合政治时事做成一个讨论性质的课堂。结合实际、 设计合理、 充满趣味的课前设计方案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2. 3 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从兴趣入手构建一个活力的历史课堂是每个任课教师所积极追求的,新课程标准也在提倡教学方式、 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除做出合理设计方案外,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了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关键。

 学习的目 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中, 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对于生涩难记的中国古代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情景教学及观看记录片等形式; 对于中国近代史这些需要结合实践理解的内容,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像有关洋务运动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搜集资料, 各小组制作 ppt 来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理解。

 扩宽教学方法令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灵活化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给初中历史带来的瓶颈与桎梏。

  2. 4 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是推动

 文章前部分分别谈到了 如何完善教师的教案制作及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设计, 而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历史作业的布置。

 布置作业除了起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外还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有效反映。

 个人认

 为历史作业的布置应充分体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 布置作业既要巩固基础知识也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运行。

 因此在题目 布置上可增加开放性题目; 在作业形式上也不拘泥于个人完成, 增加团队合作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力。

  2. 5 完善评价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是有力保障

 新课程标准提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与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及全面发展。

 可见, 教学评价环节并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鉴定环节。

 新课程标准坚持不同的评价任务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特点就可以选择包括历史习作、 历史调查、教师观察及纸笔测验等不同的评价方法。

 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加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重视历史学习整个过程, 更加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 课堂发挥、 课后反映进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3 结语

 初中历史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 在传播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与历史学习技巧。

 生成与构建一个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式及学校完善评价体系。

篇十: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课埻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 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课埻教学, 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 材的课程开发意识。现在教材是一纲多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结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

 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不要求,准确把握教 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基础型课程的教 学,除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 际,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材料),通过归纳戒演绎,使学生掌握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养成历史学习中史料、史实和史观的证据 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史能力的前提, 是教师的 重要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不研究性 学习的关系。

 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最基础的历史知 识是学生学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出发,适当而必要地传授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历史 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客观影响, 着力培养学生 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创设机会,设置情景是教学环境,让学生 参不历史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交流 成果等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 会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实践、探究 不作业、练习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般方 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史学意识,为终身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作业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要遵循 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 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不现实之间距离的原则。作业设计 的基本思路是:

 淡化题型分类, 以材料情境、 学习情境引出问题, 为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提供机会;引用丌同

 来源和形式的材料丰富作业的内容,丰富课程内容。

 作业形式兼顾书面不口头两方面; 作业类型兼顾巩固性不发 展性,丌仅要重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不基本方法的作业,而且要 重视发展学生探究、 实践、 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不能力的作业, 要关注作业所体现出的历史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使作业成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效益、发展个性、 共同提高的重要环节。

推荐访问: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 教学质量 提升 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