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4篇

发布时间:2022-10-02 11: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4篇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学研合作的意义4篇,供大家参考。

产学研合作的意义4篇

篇一: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美国、 英国、 德国、 韩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

 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我国应在政府推动、法律保障、 市场导向、 完善机制、 广泛参与、 拓展功能、 完善中介等方面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发达国家 产学研合作 成功经验 借鉴 完善

  [作者简介]赵善庆(1961- ), 男,山西襄汾人,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 教授, 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40-05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65-03

  一、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思想和实践由来已久, 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主要包括:

 (一)

 美国

  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祥地, 20 世纪 50 年代弗吉德里克・ 特曼始创 “硅谷模式”, 标志着产学研合作的正式形成。20 世纪 80 年代, 里根总统积极鼓励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 在美国大学普遍开展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形成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产学研合作成功的范例。

 合作内容包括研究开发项目、 人才培养、 人员互派、 课程设置、 经费管理等。特点是合作紧密、 内容广泛、 稳定持久、 经费保障、 应用性强等。

 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政策支持。

 无论是 19 世纪产学研合作萌芽的出现, 还是 20 世纪初期产学研合作的兴起及其后续发展, 美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引导。

 例如, 1906 年辛辛那提大学赫曼・ 施纳德教授提出合作教育模式并于 1917 年在该校全面推广取得成功后, 美国政府即要求加以总结和推广, 使产学研合作得到了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产学研合作相对成熟和繁荣后, 国会于 1950 年通过了设立“国家科学基金”(NSF)

 并自 1971 年开始陆续制订 7 个产学研合作计划, 1990 年则出台先进技术计划 (ATP)。

  2. 法律保障。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美国政府适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在产学研合作萌芽阶段的 1862 年美国国会就颁布了《莫雷尔法案》

 (被视为美国产学研合作的起源标志), 随后还有 1887 年的哈奇法案、1890 年的第二个莫雷尔法案、 1914 年的史密斯・ 莱切法案、 1929 年的乔治・ 里奇法案、 1934 年的乔治・ 埃雷尔法案、 1936 年的乔治・迪安法案、 1980 年的拜杜法与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及专利和商标修正法案、 1984 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和 1996 年的美国联邦技术转让法等一系列法案, 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创造了 良好的法治环境。

  3. 经费资助。

 美国联邦政府对参加产学研合作的高校给予了大量研究经费。

 例如, 美国国防部、 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健康协会都为高校科研提供了大部分经费, 同时还要求联邦政府中的 11 个部门与 5 个部门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经费分别参加中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

 项目与中小企业技术转移(STIR)

 项目。

 4. 科研发达。美国实力雄厚的学研, 不仅是引导企业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原因,而且他们还运用本身的技术专利创办了大量高科技企业。

 例如, 斯坦福大学的成果转化就诞生了思科网络公司、 雅虎、 谷歌、 惠普、 Sun微系统公司 (2009 年被甲骨文收购)、网景通信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每年大约有 150 家企业的成立与麻省理工大学有关, 且其中 10%是由该校成果转化而来。

 先进技术转移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5. 环境优越。

 对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和影响达成共识后, 为了有效发展,美国继续加大社会信用体系、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 并弘扬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鼓励不同业界展开合作, 促进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6. 模式众多。

 在产学研合作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众多合作模式。

 一是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其功能是在产学研合作三方之间建立沟通渠道, 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 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科技工业园区有斯坦福科学园(硅谷早期雏形)、 北卡罗来那金三角科技园、 波士顿 128 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二是企业孵化器模式。

 致力于培养创新型、 技术密集型的小企业, 通过提供设施设备和管理咨询服务和实践锻炼, 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

 三是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

 即学研向企业发放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来实现产学研合作。

 四是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五是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

 该中心虽属于大学管理, 但根据企业要求开展研究, 与企业关系密切。

 六是合作教育

 模式。

 典型代表分别是辛辛那提大学与安提亚克学院, 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英国

  相对而言, 英国政府更多地参与了产学研合作, 如制订产学研合作计划并进行绩效评价, 注重项目开发和转化等。

 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首相重视。

 撒切尔夫人要求英国科技界同工业界密切结合; 梅杰和布莱尔也要求高校及科研院所必须与企业深入合作, 并采取措施以推进产学研合作,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2. 政府推动。

 英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推动集中体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英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 特点是政府鼓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 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与高校合作、 完善政府科研政策。

 1993 年发表的《科技白皮书》,则是再次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

 3. 合作形式。

 一是产学研合作研究园区。

 如重视产业集群创新、 重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等。二是学生培训计划, 即培训已就职的大学毕业生。

 三是大学和企业共设“联合教授” 。

 四是大学科技园。

 如牛津大学科技园围绕专利成果转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

 4. 基金资助。

 一是政府专项基金。

 二是奖励基金。

 为奖励产学研合作, 英国政府设立了如“工业与学术界合作奖” “教育与企业合作奖” “高校企业竞赛奖” 等奖励基金。

 三是风险伙伴基金。

 即 2001年英国政府投资 1 亿英镑推出的支持大学内技术研究成果商业化的风险技术大学伙伴基金。

 5. 中介浸染。

 一是合作必须有中介机构参加。

 不仅积极借助科技中介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 而且在 1997年实施的“法拉第合作伙伴” 计划中明确要求产学研合作中必须有一家科技中介机构参加, 由其负责协调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关系, 提高合作成效。

 二是形成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包括政府层面、 公共层面和私人公司三个层面。

 在政府层面上, 建立“企业联系办公室”, 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公共层面上, 设立公共科技中介咨询机构; 在私人公司层面上, 设立盈利且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 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

 (三)

 德国

  德国产学研合作的特点是过程持久,效率极大。

 “双元制” 堪称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法律先行。

 德国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可以追溯到1889 年的《工业法典》。

 1938 年颁布了《国家教育法》, 1969 年颁

 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 1971 年颁布了《改进培训场所法》, 2006 年又出台了新的《职业教育法》 等法令。

 与此同时, 各部门、 行业、 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条例或实施方法, 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做出具体要求。

 2. 特色显明。

 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的特色, 规定80%的青年必须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边在工厂做工, 边在学校学习理论。

 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旦建立, 将会长期紧密。

 3. 鼓励中介。不仅在政策上扶植科技中介机构, 而且还在经费上提供无偿援助。

 不仅鼓励中介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 而且让中介机构在评估、 监管等方面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

 4. 全程参与。

 不仅对毕业生有统一的能力要求标准, 而且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过程并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

 5. 经费分摊。

 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不仅从法律上规定分别由企业、 工会和政府部门来承担, 而且明确了政府、 企业必须承担的最低比例。

 6. 项目联合。

 对产学研三方在重大合作项目上进行宏观管理, 要求科研计划必须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下执行。

 (四)

 日本

  日本不仅十分强调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建设, 而且政府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推动者。

 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政府重视。

 为推进产学研合作, 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1933年就成立了“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 ; 1956 年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提交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 的咨询报告; 1960 年内阁会议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把产学研合作教育视为国策, 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 “加强教育、 研究、 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1996 年制定了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再次视产学研合作为基本国策;1997 年提出了《教育改革计划》, 明确了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策略。

 2. 法律保障。

 1986 年制定了对产学研合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交流促进法》; 1998 年为支持大学成立科技中介机构制定了 《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 2002 年为在税收上给产学官合作项目提供优惠制定了《产学官合作促进税制》。

 3. 基本观点。

 日本产学研合作的基本观点是校企必须密切合作, 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如研究生虽由大学招收, 并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 但进入合作企业开始实践学习后,则由企业提供经费、 场所等, 与此同时合作企业获得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权利。

 4. 主要形式。

 一是产学官科研体系。

 如在国立大学设

 立协作研究中心, 其中颇具影响的有“熊本大学地区共同研究中心” “神户大学共同研究开发中心” 和“富山大学地区共同研究中心”, 还成立了“促进研究交流协议会”, 以推进产学官协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创办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如在学研机构集中的地方建“高科技市场”、 在大学设“技术转让机构”。

 三是建立“科技城”。即以学研为依托, 与相关企业有机联系, 使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

  5. 合作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 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是形式各异的研究制度。

 如合作研究、 委托研究、 委托研究员、 共同研究中心等。

 二是从事大学技术转让业务的尖端科学技术孵化中心。

 三是人才培养与交流。

 即大学为企业培养人才, 企业为大学培养教师、 培训学生提供实训条件。

 (五)

 韩国

  1. 政策法律。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韩国开始从立法层面上关注产学研合作。1994 年颁布了《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法》, 1997 年颁布了《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 2000 年则开始实施《技术转移促进法》, 以法律规范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2. 方式众多。

 一是产学研共同研究体。

 在韩国 80%以上的产学研合作是这种模式, 其成功之处是成果转化率较高。二是大学科技园。

 其中最有盛名的是被称为“韩国的硅谷” 的大德科技园, 在园区内形成政府、 民间、 大学共同开发的局面。

 另外, 还有产业技术研究组合、 委托开发研究、 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等。

 3.企业主体。

 在韩国, 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大企业都单独设立了研发机构, 中小企业则联合设立研发机构。

 韩国政府与企业的研发投资比例 1970 年、 1980 年、 2003 年分别为 77∶ 23、 52∶ 48、 25∶ 75。随着韩国企业研发能力越来越强, 其与学研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4. 保障体系。

 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是韩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的保障。

 如发达的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机构体系、 科学发展计划引导与健全的法律保障、 研发经费投入与监管制度、 透明的科技经费流通管道。另外, 还有意大利基金资助, 包括应用研究基金、 技术创新基金、 购买高技术产品基金等, 再就是芬兰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等, 都很有特色。

  总之, 尽管各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方法不尽相同, 但共同之处也很多。如政府重视、 法律保障、 营造环境、 政策鼓励、 财政支持、 中介机构、确立目标、 人员交流、 企业主体等, 值得我国借鉴。

 二、 发达

 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政府推动

  虽然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是企业、 高校与科研单位, 但是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推动作用。

 如美国政府是产学研合作的发起者, 英国政府更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责任方, 日本则是官产学研合作等。

 我国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 而且要搭建产学研合作框架体系, 即政府是产学研合作框架的搭建者, 是产学研合作秩序的维护者, 是产学研合作环境的提供者。

 同时, 要优化政府的介入方式, 即从起步阶段的具体指导逐步转向提供信息、 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实现由主导型向引导型、 推动型、 维护型、 提供型转变。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 一是舆论导向, 要认识到位、 舆论到位、 关心到位;二是组织协调, 虽然国务院和有些省(市、 区)

 已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制度, 但缺乏操作层面的组织协调工作。

 因此, 第一, 要在各级政府设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 负责领导、 统筹、 协调产学研合作工作。第二, 要建立健全各级行业协会, 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沟通作用。

 第三, 要做好信息服务, 政府要及时发布产学研合作信息, 指导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发展。

 第四, 要进行评估监督, 将产学研合作列入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 引导高校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二)

 法律保障

  综观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过程, 无一不是依靠法律保...

篇二: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镦, 百 研 充

 炭 谈 高等 院校 开 展 产 学研 合 作 的 必 要 性 与 可 行 性 口薛姗姗 摘要 :

 高等院校 发展产 学研合作是在校 学生需求和渴望的 , 是教 师 的一种 自觉需求 , 是 高校发展 的需要 。全面建立校 企合作培养制度 , 在 更 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无疑是当前企业和 高校 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 的任务。高等院校和企业通过产学研合 作 , 各取 所需, 顺应 了发展 的潮流 , 可 以达到共赢。因此 , 高等院校进一步 开展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产 学研合作 必要性 可行性 当今世界,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 科技创新 日新月异, 国际竞 争 日趋激烈, 谁先取得行业中的先进技术, 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中国只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 而 很多中小型企业及 民营企业并不具备 自行投入科研 的能力 , 这 就急需能为其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第三方, 因此这一宏观的大 环境就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学校通过校企结合、 产学结 合, 真正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进而直接为企业提 供服务, 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学校的实践 性教学提供保障。

 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理念 , 不仅扩大和 提升了产学研合作的外延和内涵, 构建 了共赢、 开放、 高效、 互补 的新型合作模式, 还能够提高产业的总体实力及竞争力。因此,

 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

 一、学生渴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产学研合作是在校学生需求和渴望的。从历届学生选择专 业的情况来看, 具有大量实习机会的专业是最受欢迎 的。这类 专业可 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用处, 在 实践中能够真正体验到那种发 自内心的成就感。

 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 具有真实工作 岗位性质的实习实训环境, 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 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对客户的培训。学生在 相关企业中的实习及参加对产品客户的培训能够提高理论知识 水平, 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 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全面合作 真正突出体现了专业课程教育的特色。

 在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科技创新, 这种实践教 学方 式不仅促使 学 生融合所 学专 业知识 与技能 , 锻 炼 了解 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并且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

 认识企业中的生产实践, 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竞争 力及成功率。

 二、 教师的自觉需求 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全面合作是教师的一种 自觉需 求。大多高校教师不满足于仅仅在学校完成传授理论知识这样 单一性的工作, 更加渴望充分发挥 自己的学识, 为企业解决更多

 的实际问题 , 为国家做 出更大的贡献。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找出差距, 学习新知识、 新技术, 充实、 提高、 完善 自

 己, 这同时也会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62 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教 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高等 院校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应 用科研能力, 否则必将与该 专业的先进理念脱离 , 其所 培养的人才也必将无法适 应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为切 入点, 首先强化 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促使教 师深入企业, 主动进 行相应专业技术科学研究; 其次是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为教师进行技术应用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 , 帮助教师提升 自身

 科研 能力 。

 总体看来, 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使专业教 师得到了实践锻炼, 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为企 业产品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产品革新改进提供了依据。双方取 得了双赢的结果, 这更加促使 了校企的进一步合作。

 三、 高校的发展需要 通常, 高校缺少支持资金 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 媒介。而企业则拥有实际生产场地、 充足的资金支持 以及丰富 的管理经验。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企业 自身能够 获得科学专业技术上的创新, 并最终将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获取更大利润; 学校也能够通过合作项 目得到资金上的支持, 获 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提高自身的学术名誉。

 高校要充分认识和 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资源优势, 通过 协同创新产生新的优势和能量, 以企业需求和支撑为基础的产 学研合作, 不仅是已有成果的转化, 而且要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 发、 企业委托高校开发和高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使产 学研合作走向深广, 使产学研合作的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达成 统一。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具有互补性, 企业利用高校的科研 成果与人才优势, 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提 升 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产学 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是高校功能在现 代社会 日益拓展的必然结果。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从中

 获悉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信息, 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同时 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 中所遇到的技 术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促进产业相关领域科研成果尽快转化 为生产力, 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瑞平. 关于我 国产学研结合 的现 状与思考. 中国科学基金 , 2008 (5).

 [2] 刘海林 . 产 学研合 作 的博 弈分 析. 武 汉理 工 大学硕 士 学位论 文 ,

 2006.

 [3] 陈春杨. 我 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形式 、 特 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2008(6).

 [4]刘慧芬. 产学研合作模 式和机制研 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2009.

 ( 作者单位 :

 牡丹江师范学院) 编辑王树凯

篇三: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01 3 . 6

 种子世界doi:10.3969/j.issn.1000- 8071.2013.06.0012011年4月 ,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 )

 ,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增强农作物种业竞争力, 建设现代农业, 加强战略性、 核心性产业, 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国自 改革开放以来, 在农业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推广了超级杂交稻、 紧凑型玉米等具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供给能力; 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 种业企业, 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 但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目前正面临巨大挑战。

 “十二五” 期间要实现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长远发展, 有效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应做到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坚持自主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等模式, 建立一套科研分工合理、 资源集中、 运行高效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 对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出了全面部署。

 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二十多年来, 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份全面系统的政策指导性文件, 是在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阶段, 国家站在切实推进“三化同步” 发展的战略高度, 努力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 进一步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新举措。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力量。

 但龙头企业总体面临着规模小、 创新能力不足、 市场竞争力较弱、 生产成本攀升、 融资难、 负担重等突出问题, 迫切需要扶持和加强。

 同时,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食物和原料的需求持续增长,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增强农产品供给、 保障能力的任务日益艰巨, 迫切需要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水平。

 在此背景下,《意见》 的推出, 有利于适应工业化、 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 新要求; 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是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的重要保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对保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至关重要。

 龙头企业是通过合同、 合作、 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生产, 实行农产品生产、 加工、 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企业。

 目前, 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 占主要城市“菜篮子” 产品供给的2/3以上, 已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骨干力量。

 贯彻落实好《意见》 提出的政策措施, 必将有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 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

 1 .2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快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有效率的载体, 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 在农业科技创新实践中, 切实体现《意见》 的要求, 必将使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如虎添翼。

 1 .3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

 加大产学研相结合力度深入落实国务院《意见》 精神, 加大科研院所和高坚持自主创新 加强产学研合作 大力发展民族种业武明宇(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沈阳

 110164)综

 述Summary

 2种子世界 201 3 . 6等院校的种质资源、 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打破原有“个体户” 式育种模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外种业企业的冲击, 以“家庭作坊” 式的育种模式、 闭门造车式的育种方法已无法和企业为主体的具有工厂化、 商业化育种模式的外资企业相竞争。

 为有效保护国家农业资源,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在“十二五” 期间完成现有企业向工厂化、 商业化育种方向的转变, 实现有效抗击外资冲击的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历史发展的经验启示当代种业人, 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消化、 吸收先进技术, 整合国内种质资源、 探索和创新合作模式、 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种质材料。加强科企合作, 着力建立基础性、 前瞻性、 战略性、 社会性的研究, 以公益性科研教学单位为主体, 在未来5年, 商业化育种逐步转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研新体制, 打造科研“龙头” 和企业“航母” , 加快种业科研体制改革, 明确科研分工, 促进科研教学单位与种子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

 实行科企联盟, 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我国种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有效途径。主要有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科研单位的育种资源、 检验设备、 实验设施等科研平台应对企业全方位开放, 做好服务工作; 企业的营销网络作为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平台, 促进新品种推广应用。

 二是科研单位育种研发团队(如玉米、 水稻)

 整建制进入种子企业, 纳入企业管理, 成为企业育种科研的核心力量; 为解决科技创新人员思想顾虑, 保留其科研事业单位身份不变, 编制保留在原单位。

 三是根据生产需要、 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确定育种目标; 种子企业每年投入一定数额的研发经费用于新品种选育, 并负责研发团队的相关费用,研究成果双方共享, 使用权归企业所有。3

 积极探索种业科研创新美国种业以其二百多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 企业强则种业兴, 美国种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强大的过程。

 从国际种业发展的实践来看, 企业是国家种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是国家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建立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重点是科研育种方面的创新,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的策略, 全面扶持并建立具有现代商业化育种模式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3.1

  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加大基础性、 公益性研发投入, 建立开放的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一方面加大企业与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的合作, 吸收、 开发、 创新现有种质资源基础, 努力在“十二五” 期间完成转型过渡, 确保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 国家级的作物改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应该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 积极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 为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 创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 同时还要针对种业发展的需求为育种单位和企业培养实用型的优秀人才。大学、 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引进高端人才,在种业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争取跻身国际一流学科的前列。

 大学、 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与先进的种子企业紧密合作,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和先进的育种平台, 采取多种方式向企业输送人才、 技术、 种质资源, 尽快使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推动种子企业早日成为种业的创新主体。

 在种子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 短期内其研究成果尚不能覆盖全国的种子市场, 为了防止跨国公司进入带来的冲击, 大学、 科研院所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 资源和研究平台的优势, 不断推出创新育种成果, 填充需求日益增长的种子市场, 以保持和壮大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实力。3.2

 加大企业间的整合重组或引进社会资本, 建立先进的商业化育种模式以工厂化、 流程化为核心的现代商业育种模式是未来种业竞争的核心和基础, 只有建立企业自有的商业化育种队伍, 才有和国外种业企业竞争的能力, 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农业发展, 保护粮食安全的目的。

 积极搜集各方研发资源, 按照商业化育种理念和模式, 坚持常规育种为基础, 生物技术为手段,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 政府支持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逐步建立高通量、 自动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生物技术转化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分段研究、 分工合作、 高效测试、 标准化、 程序化管理方式, 逐步构建从种质创新、 品种开发、 制种加工、 推广营销、 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工厂化研发体系。我国种子企业的成长还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级阶段, 在经营理念、 产业规模、 营销策略、 资金投入、 资源占有、 研发水平和人才素质等各方面, 距离现代种业的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 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为创新的主体、 市场占有的主体, 可能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 并且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国人所期待的目标。

 我们相信, 只要坚持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坚持自主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等模式, 建立一套科研分工合理、 资源集中、 运行高效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就一定能实现我国农作物种业的长远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收稿日期:

 201 3—04—1 5)( 本栏责任编辑:

 刘中漱)综

 述Summary

篇四: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的意义与作用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可以有效地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融合在一起,推进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并且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项目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为适应企业对高素质技术职能人才的需求,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在高职教育期间,实施校企合作可以很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也很好地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被劳动市场广泛接受,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还较低,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大学四年制教育,市场上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少,导致企业中出现了“用工难”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1、实施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课程体系的创新

  实施校企合作,首先就是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学生,达到企业或工种(岗位)对从业者品行、学识和技能的要求。

  单纯的教学平台上的合作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这也是实际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例如,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发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本真正适合学生使用的书,市面上的教材大都是空讲理论,而且在书中找不到很多企业中实用的技术,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可参阅的资料,给他们更深一步的学习造成了困扰。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编制这一课程需要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期间分别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学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形成学习能力;在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承担具体工作,进行专业技能、企业管理文化、职业道德、社会工作能力等岗位能力的训练、形成。因此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合作,专业建设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与困惑

  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我国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受计划经济和普通教育影响,招生计划政府出,学校专业政府定,授课教材专家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和实施,专业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难以融为一体,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联系沟通,致使学校对企业的需求所知甚少,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和矛盾有待于在实践中

 克服和解决。虽然这样,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制度还是高职院校必须要走的一条出路,校企合作本身还是有它一定的优势的。

  首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处于经济建设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优势,为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优化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及实践场地、先进设备、建设资金和实训师资等;而企业则可依靠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为其培养或培训人才,并为其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提供咨询和服务。

  其次,校企合作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项目驱动,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驱动下校企双赢的产物,并且它可以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3、校企合作,为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做到按需施教,按需育人,按计划分配,学生就业有保证。为广开就业渠道,我们应该突破传统单一办学模式,面向全社会,实施一校多企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在稳定依托公司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目标,采用登门走访和企业回访的方式,广泛与各知名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和市场需求,介绍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增进友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学校还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外,充分重视学生的立德立业教育,通过开设德育课、礼仪课和进行各种有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奋斗向上、感恩图报的优秀品质,使毕业生不仅具备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行为素质,实习就业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的就业率就能有保证。

  总之,职业学校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坚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就业,进一步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突出学历教育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彭新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原则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新生.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6,(4).

推荐访问: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产学研 意义 合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