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育德

发布时间:2022-10-20 15:0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衍生出的"网瘾"、"网络文明"两大问题,对学生受到影响尤为突出。信息技术育德旨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材 育德 教师

一、信息技术育德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育德中提到:小学阶段“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青少年信息判别能力,自控制能力较弱,使其沉迷于网络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不规范的操作使用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强化德育尤为重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为他们信息技术生活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

二、信息技术育德的策略

1.深挖教材涉及育德内容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纲要”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是对全国整体计算机教育的规范和指导,在全国各地自主编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也强调了德育内容。就重庆大学版教材而言,每册都有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册《安全上网小贴士》健康文明上网教育,四年级下册《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等。信息技术教师多数是“技术”出身,对教材中操作层面的内容闭着眼睛就能完成教学。德育内容相对抽象,而且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学科考查时也大多对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测评,以至于教师对此重视程度相对较少。80%的教师都提出其中德育部分是最难教的部分,更有甚者认为,信息技术是以操作为主,德育内容应点到即止,在教学相关的教材时按照教材一带而过,导致学生也形成了这种课内容不重要的意识和相关知识认知上的盲区。对此,教师应几个“儿子”一样带,把德育内容和技能操作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精心组织和准备好教学内容,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让学生体验。六年级下册《大足石刻受损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作为后半期的几乎全部内容,以《调查》流程作业为蓝本,上好《调查》课,并开展本地域的文物、环境、风俗等实践调查,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课中所授的WORD、EXCEL、POTOSHOP、网络搜索引擎、EMAIL、百度地图等,在调查作业中对信息技术掌握,拓展,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风土人情、环境变化,从而进行灵上的净化与熏陶。[2]

2.教学过程中培养习惯和道德素养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等。在每堂信息技术课上,都可以浸染德育知识在里面。看似有的章节没有育德内容,教师也可以有意无意点拨与拓展其中,如:五年级上册第3课《玩转艺术照》,教材使用人物肖像制作图片艺术相片效果,教师在讲授:“侵犯别人的肖像权是违法行为,请不要随意使用、涂改别人的相片哦!”学生感受到了相关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教材的其它内容也能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四年级上册《规划电子小报》让他们知道知识版权的重要性,尊重版权和著作权;《设计刊头》中未经著作人同意,不能复制别人的设计成果,知道以上行为都可能违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安全上网小贴士》教育他们不沉迷于网络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不要传播不健康的内容,自觉抵制黄、赌、毒和邪教等不良信息,网上活动也要遵守社会道德准则与人际交往准则,不阻碍正常的信息交流,不破坏网络环境与安全。

3.构建信息技术德育的主阵地

传统的说教式,讨论式,启发式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感觉空洞乏味,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学雷锋做传人》主题队会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利用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地去搜集雷锋的知识,寻找自己遇到的问题,使得师生交流变得平等,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探索与展示信息技术条件下,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互动交流的网页和FLASH课件,这样的主题班会,比教师简单空洞的说教更直接有趣,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也可组织教师研发学生交流的平台,建立虚拟的网络生活世界,搭建学生生活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的场地、健康成长的方向。学校网站中设立“身边的榜样”进行榜样教育,“学习交流”网络交流、“视频资源库”进行网络学习、“博客平台”组织网络学习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社区内的各项活动。传统节假日与纪念日可以建立专题博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4.培养学生良好的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健康的信息意识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特别是上机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规范的操作流程。如三年级上《鼠标点点点》介绍关闭计算机,要求学生按照关机步骤,并告诉学生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数据的安全。在教学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一旦入侵和蔓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损失。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很多学生不会利用网络,常常会在猎奇、恶作剧、自我实现等不良心态驱使下,花大把时间在QQ群说“八卦”,沉迷游戏中的“虚拟人生”。这极有可能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和自已的毁灭者。对此在和家长沟通协作的前提下,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正确引导,然后针对网络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讨论,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不良信息抵抗力,在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互助、合作和支持,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素养。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推动手段的目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长期反复秩序渐进的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生硬的教育,而是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自己的视野,开阔学生的“德行天下”的胸怀。教师要发挥其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用多种手法,深入浅出地德育教育,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健康而丰富,工作得心而顺手,这才是做新时代教师的不懈追求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0

[2] 原作者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许高厚译著,2011.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课程 育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