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社会治理情况(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9-03 1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社会治理情况(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社会治理情况(完整文档)

社会治理情况3篇

第1篇: 社会治理情况

城市社区社会治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街道社区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加强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增强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态势。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社区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加强城市基层管理,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社区建设总体情况  
  凉州区城区面积43平方公里,现有街道办事处8个,社区居委会35个(其中包括武南镇5个、黄羊镇3个)。有社区居委会主任30人,副主任47人,委员172人,各类社区党组织139个,党员1200多名。  
  选足配强领导班子,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XX年8月全区第四次居委会换届选举完成,各社区选足配强领导班子,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工作职责、居委会工作职责、书记岗位职责、主任岗位职责、居委会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居委会民主听证会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居民代表会制度、居民事务代办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居民公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证。  
  社区办公场所得到改善。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自建、购置、划拨、借用等方式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其中自建解决的有3个,购置的有20个,划拨的有4个,借用的有8个;其中社区办公用房在300平米以上的有5个,200平米以上的有6个,100平米以上的有14个,其余10个均小于100平米。  
  社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区共有社区工作人员1075名,其中,公职人员91名,民选副主任47名,公益性岗位775名,进村进社服务人员29名,参战参试安置人员101名,聘用人员32名。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47名,31岁至40岁291名,41岁至50岁667名,51岁以上70名。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349名,高中及中专592名,大专及以上79名,本科及以上 55名。  
  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近几年,通过争取项目建设,西大街、东大街和西关街三个街道均完成了“四站一中心”项目建设任务,各街道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建成集民政、社会保障、综治、计生等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并整合各部门资源,配套建设文体活动、图书阅览室、爱心超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使社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在城区各社区全部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管辖地域为对象,以社区为网,居民小区为格,将小区、居民、单位等社区资源全部纳入网格,通过 “定格、定岗、定责”,公开服务承诺,全面承担网格内联系群众、掌握民情、解决矛盾等工作任务。同时各社区全面推行社区民情流水线工作方法,实现社区事项“一站式”办理,按照事项受理、限期办结、公示反馈、跟踪监督为居民办理日常事务。  
  (六)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效果显著。

  
  近年来,我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日益丰富多彩,进一步充实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一是社区文明氛围日益增强。对居民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核心,开展“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创建和评比活动。对驻区单位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二是规范开展文体活动。以社区文化站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组建了秧歌队、舞蹈队等文体团体,并经常性开展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三是开展“六进社区”活动。通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法律、教育进社区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崇尚文明的社会风尚,有力的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二、社区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诉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心态日益复杂化,各类新型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社会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看,我区城市社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存在。  
  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是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社区居委会从事的工作超出其权限和职能。许多部门和街道习惯于把社区看作是自己的行政下属机构,一级一级往下“批发”工作任务,一些本不该由社区居委会办的事情也压到了社区,使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任务过重,出现“小马拉大车”疲于应付的现象,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  
  社区经费有待提高。资金是社区管理的“血液”,如果供血不足,使得社区建设很难完成下去。《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工作的经费和来源,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按照这一要求,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和人头经费应当由财政解决。我区社区办公经费现行标准为2万/年,社区书记、主任、事业编制专干工资按参照公务员和事业干部标准执行,社区副主任按每月1000元标准执行。但随着社区作用的凸显和部门工作重心的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要完成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社区需增加投入。  
  社区工作任务繁重。目前,社区除要处理社区大量日常事务外,还承担协助政府做好卫生城市达标、文明城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创建、外来人口调查、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住房保障申报、食品药品安全检查、禁毒、社会保障、共青团、妇联等各种工作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17大类,70多小类行政性事务,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任务,使社区工作职能本末倒置,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社区工作者素质偏低。目前,我区社区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公职人员、公益性岗位、进村进社人员构成。其中,每个社区平均公职人员只有5名左右,主要为书记、综合岗、劳动岗、综治禁毒、民政低保岗,这些人员多在服务窗口工作;
民选社区副主任1至2名,多为企业改制下岗失业人员;
进村进社人员1至2名,服务期仅为2年;
其余多数为公益性岗位的“40、50”人员,这些工作人员服务年限短,文化程度低,工作能力参次不齐,但承担着主要的大量的具体工作。社区工作者的主体文化程度、思想素质、工作水平和年龄差异等问题制约了其承担社区这些种类繁多的工作任务的能力,从而难以达到社会治理这项服务全体居民的工作要求,难以胜任主体角色。  
  社区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一是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政策落实不到位。根据民政部、中组部等10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和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纳入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规划,统筹协调解决。已建社区未配置和租借办公用房或配置面积不足的,通过整合、调剂、改造、新建、扩建或置换等方式予以解决。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应当按照规划设计要求,由开发建设单位同步建设”。由于市区两级城建管理体制的问题,这一政策始终未得到落实。二是按照省民政厅和省发改委在标准化社区建设项目中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社区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区社区服务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层面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
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还是停留在一些一般的服务项目上,停留在对弱势群体等少数服务对象上,而面向全体居民社会治理的需求,服务办法、服务项目不多。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志愿者队伍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会治理主体关系不协调。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本应共同对社区进行治理。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难以统一协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主要靠行政化方法为主,对社区要求多要求高,但居民参与程度低,参与范围少,参与的深度不够,自主参与不够。一是在参与的居民结构上,大多是以老年人为主,而有技术有专业有能力的年轻人对社区的事情很少关心,即使关心并发现一些社区问题也只是发发牢骚并没有实际的参与行动。二是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社区居民参与还大多只是停留在社区的卫生建设等事务或已经安排好的活动上,很少参与社区治理等关系社区全局的问题。三是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  
  三、意见和建议  
  转变政府职能,使社区真正实现居民自治。首先,政府要实现职能转变,为社区减负,使社区居委会真正实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的回归,政府要自觉使职能相应地从管理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服务社区、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为社区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服务。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体现,转变政府的单向管理为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有机结合,实现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共治。一是要切实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巩固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主体作用,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加强对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机制,推动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业主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二是要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按照“政府扶持、社会运营、专业发展、项目合作”的思路,积极探索“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三是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和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公益创投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并鼓励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社区开展服务。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把社区建设纳入全区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加强政策创制和政策指导,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员保障,优先保障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社区服务管理条件。要依法依章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优化社区工作队伍人才结构。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  
  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社区工作者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对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及社会治理等诸多工作都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社区工作者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工作方法陈旧等问题,定期组织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以及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理念教育,使其掌握工作方法和技能,推进社会治理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拓宽渠道,搞活用人机制,通过下派、转任、交流等多种渠道,不断调整充实街道社区干部队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区是我家”的浓厚氛围。通过社区宣传阵地,宣传社区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工作性质,让社区居民了解、熟悉社区服务的各项职能,走进社区,认识社区、信任社区。二是提升社区自我形象。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改善小区的硬件设施,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使广大社区居民得到实惠,增强居民“社区是我家”的认同感。三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通过各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参与社区的机会,为更多的居民提供发挥平台。  
  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 。创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楼栋长互动的“三社联动、两工一长互动”联动服务模式。运用公开信、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动员居民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以志愿行动带动和壮大志愿队伍,并通过树立志愿者服务典型,进一步带动社区志愿服务全面展开。  
  增强共驻共建意识,健全共建机制。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互动”的原则,以街道党建联席会为抓手,与辖区单位签订社区共建协议,通过召开社区共建联席会,邀请驻区单位参与法律、文化、医疗进社区和帮扶救助弱势群体活动,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精心安排共建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吸引驻区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共建双方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服务、互相促进中不断扩大互赢互利成果。  
  (八)加大对社区楼院党支部的支持。社区楼院党支部有效地填补了社区党建工作的“空白点”, 形成了街道-社区-楼院三级党组织网络的党建工作格局,改变了有党员无场所、有组织缺活动的状况。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楼院党支部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使党的各项工作更贴近居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使党组织和党员能够更直接地与居民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居民群众心声的及时倾诉、需求的充分实现,极大地促进楼院人际关系的健康和谐,凝聚党员,带动群众,联动社会,使党的工作在社区得以生动活泼地开展。实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活动这一党建工作目标,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第2篇: 社会治理情况

社会工作部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协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我区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两个中心”运行、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社会各界和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中央媒体采访团及《X日报》、《共产党人》杂志等多次对我区社会治理做法和经验进行刊载和宣传,XXXX年、XXXX年我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经验和和谐社区建设经验在自治区进行交流。现将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整体推进,奠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基础  
  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按照市委部署要求,我区于XXXX年X月份,成立了X区委社会工作部,由一名常委兼任部长,配备了专职副部长,在编工作人员X名,实现了社会治理工作专人专事专管。XXXX年X月份,相继成立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兼任,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理工作组织领导。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X区网格服务人员管理办法》、《X区关于进一步规范镇、街道“两个中心”运行改进服务水平的意见》、《X区清理规范社区各类评比达标创建和出具各类证明的实施意见》、《X区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权力清单》和《X区XXXXX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加强我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突出重点,优化服务,打造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亮点  
  建设街道“两个中心”,搭建服务群众平台。按照市委彭书记要求,自XXXX年,我区投入资金XXXX多万元,率先在星海镇和XX个街道建设了民生服务中心和综治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实行“前台接待受理,当场综合办理,后台协同处理”机制,将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权力、职责下放,工作重心下移,实行“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少进一道门、少走一道程序,真正将两个中心建设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政府”。一是建设标准化。根据街道服务人口和承担工作量大小,对“两个中心”窗口设置、大厅布局、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等进行了统一规范,民生服务中心以方便群众办事为主,采取业务“一口清”的形式设立X-X个综合窗口,综治服务中心设置X-X个窗口,实行AB岗定期轮换。配齐了以街道正式干部、聘用专职“两个中心”工作人员和部门派驻干部为主的窗口工作人员。为窗口工作人员统一制作了胸牌和服装,窗口工作人员全部做到综合业务“一口清”。二是运行规范化。两个中心规范权责运行,拓展服务事项,将部门XX项服务事项全部下放“两个中心”办理,实行“接待—告知—受理—回复”的工作流程,对待群众申办的事项,视情况采取直接办理、承诺办理等多种服务方式,让群众不再“多头跑”。综治服务中心整合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资源,形成“大调解”工作格局,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治安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有效化解基层的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三是管理精细化。中心将办理事项、办理时限、服务承诺投诉电话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全部公开,并印制成便民服务手册,详细公布各项服务项目的办事流程。健全完善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办事群众的引导、协调事务等工作。定期开展两个中心工作人员礼仪及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服务办事效率和质量。今年,区委社工部联合区司法局在两个中心建立了民生政策超市和法律服务超市,实行部门与超市直接对接,健全超市经营管理制度。四是服务人性化。中心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针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和确需帮助的“上班族”,通过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延时错时服务、街道社区代办、协办等方式办理,对街道不能直接办理的事项给予友情提示,确保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一门进”、“一次结”。近期,在两个中心统一配备了雨伞、打气筒、安全药箱、移动充电器等便民服务工具,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两个中心开通了便民投诉电话,随时、全方位受理群众对街道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坚持源头治理,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了“网格—社区—街道—区级”四级网格管理服务平台,绘制网格管理地图,研发网格服务软件。按照XXX—XXX户一个单元将辖区XX个社区、XX个村划分XXX个网格,按照“X+X+X”,组建XXXX名网格管理员作为服务队,推行“掌上网格”,开展点对点、面对面上门服务。目前,通过网格化管理系统已记录民情日记X.X万多条,为民办事和化解矛盾达X.X万多次。一是完善网格化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网格信息数据库,准确掌握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居住地、组织等基本信息和动态信息,确保信息采集率达到XXX%,信息准确率达到XX%以上。落实系统服务办事功能,实现网上协同办公,服务事项网上比对。加强网格智能手机的运用效果,畅通现代化信息上报、反馈和群众诉求渠道。二是优化城乡社区网格设置。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网格服务人群类别、层次等特点合理设定网格规模。已对X区XXX个网格中的人员、区域、规模等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摸底,正在结合第九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制定网格优化整合方案。三是加强网格队伍管理培训。制定了《X区网格服务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网格员职责任务、管理培训、考核奖惩等,建立了网格社区民情分析研判制度,为社区工作者配备“掌中宝”智能手机XXX部,便于收集民情信息、开展快捷服务。定期组织网格服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网格服务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四是开展特色网格创建活动。按照“街道有创新,社区有特色、网格有亮点”的目标,结合各网格的优势及居民的需求,开展特色网格创建活动。青山街道红旗社区针对少数民族多的实际开展“民族共建”特色创建,长城街道荣景社区针对网格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困难人群多的实际开展“邻里互助”活动,朝阳街道怡心社区针对辖区老年人多、商户比较集中的特点,开展了“爱心理发”等特色网格创建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大家庭中。  
  优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一是开展便民服务。建立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开通服务热线,实行大厅窗口集中受理,一个公众号码统一对外,信息平台统一受理分流,统一监督办理。不断拓展便民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和内容,吸纳加盟大中小家政服务企业XXX多家,以“XXXXX”便民服务热线为载体,实现了专业服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良性互动。建立社区便民服务站XX个,为辖区有需求的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安装“一键通”呼叫器XXX部,覆盖城区全部社区,为辖区有需求的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安装“一键通”呼叫器XXX部,通过“XXXXX”热线接听呼叫信息X.X万多次,提供有效服务XXXX余次。配发社区电动三轮车XX辆、自行车XX辆,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代购、代送、代缴等服务。二是推进互助服务。进一步延伸“爱心敲门”服务模式,通过印制“网格连心卡”,吸引更多的居民、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为广大有需求的居民代理代办一些事项、照料一下日常生活。蓝山社区通过开展“网格走亲、邻里守望”、圆梦“微心愿”、周末大舞台等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亲情化的特色服务。游艺东街社区开设了“老年聊吧”,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活动的平台。同时,鼓励更多的老人走出家门,引导居民互帮互助,组成银发互助小组,建立睦邻点,开展“邻里守望”、精神慰藉、送餐、陪同看病等服务,形成邻里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营造“关爱老人、关爱他人、关注幸福、促进和谐”的新风尚。三是强化养老服务。针对辖区特困老年人多、无人照料的实际情况,X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形式建立了特困老年人“专属服务补贴”。建成XXX社区、工人街社区、团结社区、长胜村X个社区托老所,长兴街道兴民村托老所主体框架已建成,预计XX月份投入使用。在沟口街道建立了X个老年门球场,开通了长兴街道、胜利社区X个综合性的室内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建设X区老年配餐中心,面向社区高龄、独居、空巢等困难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集中配餐和送餐服务,配餐中心已完成装修和前期筹备工作。发放老年孝心手机XXXX部。四是深化志愿服务。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发动街道、社区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朝阳街道成立了“爱老会”及“靓嫂帮帮团”,利用闲暇时间为辖区孤寡老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人民路街道文明社区组建“XX°红飘带”志愿服务队,建设社区组建“小红帽”服务队,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私搭乱建、不文明行为劝导等工作;
长城街道组建了“婆婆妈妈服务队”,帮助独居、空巢老人买菜、买药、就医陪护,提供亲情服务。  
  三、完善机制,注重实效,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效  
  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要求,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一是畅通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将信访法律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便民服务、数字城管系统融为一体,让居民通过网络、热线、网格等各种渠道反映问题、表达诉求。今年,重新整合政务中心、网格化管理、数字化城管、便民服务中心等各类资源,建立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了XXXXX居民服务热线,打造居民诉求“一体化”受理、办理、回馈、跟踪渠道。二是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推行重大疑难案件“两代表一委员”及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调解机制,XX个“两代表一委员”推动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到基层一线察民情、解民忧、化民怨。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设立各级人民调解组织XX个,登记备案专兼职人民调解员XXX名,依托行业部门协调建立X个行业专业性调解组织。综合运用“三调联动”手段,及时化解信访积案。目前,区法院诉前调解室、区司法局交通事故调解组织、青山街道“X+X” 矛盾化解模式和“六访”工作机制,长胜街道“两访三评一决议”矛盾调处机制有效运行,极大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三是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区委政府实施的重大决策、重点项目及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按照“谁评估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居民听证会,降低风险,维护稳定。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完善街道“两个中心”功能。进一步规范镇、街道“两个中心”,加强中心工作人员管理,组织开展综合业务知识培训、技能竞赛等,提高中心工作人员业务“一口清”能力。深化上门服务、代办服务、预约服务意识,积极为社区群众提供代理代办服务。完善民生政策超市和法律服务超市,提升综治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把综治服务中心建成老百姓家门口的维权服务平台。  
  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制定网格调整方案,优化网格设置和网格员配备。加大人员管理培训,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在全区推行“爱心敲门”等特色化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培育特色网格服务示范点。  
   完成老年集中配餐中心建设。组织对X区老年集中配餐中心进行竞争性谈判确定服务企业,以“集中配餐”形式,向城区社区、村高龄、独居、空巢等困难老年人和残疾人集中配餐、送餐,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  
  启动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健全完善部门联动、社会联动机制,整合网格化管理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数字城管中心、政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建成集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统一反馈为一体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畅通与居民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反映民情、服务民需。  
  提升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环卫、市政、城市执法大队等执法车辆和特种车辆安装GPS定位和视频系统并全部纳入数字城管指挥平台,建立大城管的工作格局,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加强新任社区干部和网格员培训。对新任社区干部从网格系统操作、智能手机运用、社区自治以及工作方法等进行系统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第3篇: 社会治理情况

刍论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李新廷, 朱凯(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100091)

摘要: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制是治理中重要的概念和形式, 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 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领域的问题以及社会治理的价值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 我们应以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口, 通过理顺政社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创新社会矛盾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等途径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183(2014)04-0008-04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除了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设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外, 还提到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等概念, 并把“创新社会治理” 体制单独列为一节。那么,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辨析这两种治理关系对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的, 这一概念在我国以往的官方规范文件中并未出现过。但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国家治理” 这一概念,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被写入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 部分中。可以看出, 在十八大报告中,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并列一起。这里的国家治理和之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并非同一概念, 而是从一个相对狭义的范畴上界定的, 是与社会管理相对的。《决定》中的国家治理体系无疑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 是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包括在内的治理体系。不仅如此, 在《决定》中国家治理体系的范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领域, 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也正因为如此,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才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3。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国家治理体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3]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的体系化状态。国家治理既表明了治理的主体是国家, 也表明了治理的范围是在国家的领域之内。而国家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 这一宏观性也表明了国家治理的宏观性。何增科认为:
“国家治理是国家联合市场和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国家治理可以从多种维度去分析。从横向来看, 可分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等。从纵向来看, 可分为基层社会治理、地方国家治理、全国性国家治理、国家参与区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等。” [4] 郭小聪认为:
“所谓国家治理, 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 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 通过一定的体制设置和制度安排, 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一起, 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 [5]

综上所述, 国家治理的主体和方式都是多元性的, 政府和执政党是治理的重要主体, 社会也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国家治理的范围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

《决定》中有关治理的重要论述除了国家治理体系之外, 较重要的概念就是社会治理。《决定》的第十三部分涉及的就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的提出取代了以往的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创新, 也是对十八大报告以及之前所提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社会治理针对的是社会领域中的社会问题。姜晓萍认为:
“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 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 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 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6]。社会治理重视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决定》中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来阐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可以说是抓住了社会治理的重点和核心, 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中对社会多元力量的重视。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到, 社会治理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 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基础, 因而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在学界已有的研究中, 往往根据国家的强弱和社会的强弱将国家与社会关系分为四种类型①:即强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然而, 这种分类容易将国家与社会对立起来, 造成一种不是国家统治社会就是社会压制国家的研究状况, 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我们国家在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上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与维稳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下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强调社会建设对于整个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都对社会建设予以重视, 注重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社会建设关切民生等重大领域,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表明了国家对社会领域的重视。社会治理的成效在社会意义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成效。

二是社会治理领域问题的诊断及其解决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转型的深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我国国家建设和治理的主要内容。当前我们处在社会转型和国家建设与治理的关键时期, 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凸显不可避免。我们在国家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的诊断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治理的效果。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判断当前社会转型关键期的这一事实, 诊断这一大转型过程中凸显的各种社会问题, 从而能够有效的进行国家治理。

三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即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国家治理包括多种类型, 存在多种维度, 因而在治理的主体上也是多元化的, 这是国家治理的一大特征。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意味着公共权力并非唯一的主体, 国家治理必须要从政府向社会倾斜, 政府必须协同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形成多元化的治理力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也指出:
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 实现政

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 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2] , 等等, 这些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国家进行治理的重要主体。

四是社会治理追求的价值也是国家治理追求的价值。社会治理并非一种单纯的治理过程, 这一过程贯穿着它自身的价值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社会治理的价值诉求。社会治理主张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 主张社会力量对公权力的监督,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这些体现的是对民主的追求。《决定》还提出治理要依法进行, 做到依法治理, 依法保障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权利。社会治理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整合不同的利益诉求, 保证发展的成果和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利益的冲突, 社会治理的过程就是将这种冲突的过程在一个安定有序的状态下进行调节, 因而社会治理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另一价值追求是充满活力, 这不仅是指多元主体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而且也指治理主体的活力能够让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也充满活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更是国家治理的价值追求。

二、以社会治理创新为突破口,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杨雪冬认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系统工程,也需要确定阶段性任务, 明确工作重点。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应该加快推进执政党以及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选择社会治理领域作为突破口” [7]。

第一, 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要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实现政社分开。政府应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退出社会领域的直接管理。2013 年,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 进一步阐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蓝图和路线,指出社会领域自治的重要性, 让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实现自我治理。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对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来说意义重大。社会公共领域是国家与个体之间的中介, 而社会组织是社会领域的中介和载体。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了社团组织对于民主和社会自治的重要意义。因此, 要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决定》也指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 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 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 [2] 50, 等等。

第二, 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离不开基层的自治和底层的参与以及社会矛盾机制的有效预防和化解。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社会转型期, 基层利益纠葛问题的处理和社会矛盾的化解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基层治理的重点在于基层的自我治理和底层的政治参与, 通过这种自治和参与的方式才能调动基层多元利益主体和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才能在自治的过程中化解矛盾, 将各方的利益凝聚于治理的过程中。基层的自治和底层的参与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形成。当今多元化的社会, 利益、价值、需求、矛盾多元化要求社会治理的多元化, 只有多元化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多元化的要求, 维护社会的稳定。底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可以为自身创造活力, 缓解政府面临的社会压力, 让政府真正地集中于顶层设计, 从而壮大公民社会的力量, 不断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因此, 要健全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的制度渠道和服务体系, 健全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机制,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

第三,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关键在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创建一个多中心、协同性的治理模式。正如《决定》中指出, 要坚持系统治理, 加强党委领导,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 49。社会治理体制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底层参与, 发挥政府和多元化社会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政府掌舵, 制定社会治理的相关规则, 明确多元主体的主体地位、职责和手段, 协同好政社关系, 协调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积极地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 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 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基本的秩序。同时,提高基层和底层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引导社会组织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构建一个多中心的具有协同性的治理体制。这一体制还要依法治理, 在法律保障下, 综合协调各方利益,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实现整体性的利益共赢。

总而言之, 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突破口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当下的一个重点。因此, 将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社会力量整合到社会治理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中来, 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注释:

①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

乔尔·S·米格代尔, 相关著作有《社会中的国家》、

《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以及《强社会与弱国家》等。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

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

推荐访问:治理 情况 社会 社会治理情况 社会治理情况 社会治理情况报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