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9篇

发布时间:2022-09-11 16:25:02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9篇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建议思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9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9篇

篇一: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代 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建议思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证明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管理机制为工作重点,继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征程。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必须认

 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极端重要性和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现实紧迫性,才能积极应对挑战,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始终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环境急速恶化,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破坏少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促进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发展,力图通过构建山清水秀的美好生态家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期待,它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科学发展的基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人民期待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制度保证和原则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

 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部实现,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搞活经济的时代已经逐渐走向灭亡,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关乎到人类的永续发展,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和根本目标。乡村振兴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治理方案,改善农村地区现有的生存条件,为农村居民打造生态宜居的舒适外部条件,重视乡村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有机循环、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进行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与 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共存于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之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国的生態环境问题可能扩散发酵至别国,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面对当前全球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担当,从坚决捍卫人类共同利益和保证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

 立足于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后方保障,同时也是全球生态环境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举措。中国始终以不惧挑战、直面困难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导者和坚决的维护者。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都较为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就解决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正视这些难题是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整体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它出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更是左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由来已久,但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低下,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以及价值观念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不相协调。一方面,

 受制于传统的政治思维定式,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看法还停留在生态环境只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附属品的层面,相当一部分人仍旧保有“经济利益大过天”的狭隘观点,以往对一个地区的评估也大多停留在该地区 GDP 的增长,这就在直接和间接上导致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尚处在浅层阶段,将生态文明简单理解为保护环境或者热爱大自然,看不到生态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未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缺乏对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难度较大

 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相较于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为系统和相对成熟理论和实践研究,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这与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偏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村地区教学投入少且教育质量差,在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传播和系统教学,再者农村地区中年及老年人口占比大,思想观念根深蒂

 固,在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上有失偏颇。二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偏低且生态环境保护较为脆弱。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占据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群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并长期进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毁林开荒、砍树伐木,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恶化。三是农村地区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关乎农业发展的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农村,过度使用和保护滞后造成农村环境承载接近上限,农村地区面临极大的环境威胁。

 (三)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不完善以及生态领域法律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以及生态领域法律的构建方面尚处在不完善和不健全的状态,尽管我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但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相关立法与严峻的生态现实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当前我国环境立法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导致各类环境法律和法规之间出现交叉和重叠的现象,反映在职权上就是不同部门之间权力边界模糊、多头管理、互相推诿责任;缺乏科学且系统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作为制度标尺,在生态整治过程中也忽视了生态环境预防和源头治理,存在出现问题才

 解决问题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建设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现有法律体系与生态现实之间的不相适应性。现有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规定内容覆盖面低、内容严重滞后且缺乏较为详尽的规定,严重落后于现今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新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立法对象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的生态现实,单一的法律难以全部覆盖。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以及生命强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发展思路。

 (一)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经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然所处的环境中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时都要尊重自然地客观规律,切勿与其相抗衡,切勿形成“经济发展大过天”的偏颇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现实中

 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充分说明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必须立足于长远利益,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生态文明问题上升到人类生存繁衍的高度上来,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以及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形态。现阶段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以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滋养和促进人民群众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在农村社会形成全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二)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造就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新型公民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不违背生态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进行人类社会活动,显现出共生共建的社会行为和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只要将环保理念和对生态环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作为一种道德尺度在全社会形成无形的约束和有形的规范,才能积极培育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念的新型公民,形成良好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纸废文书,

 保护环境更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在全社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便利高效且生动鲜活的方式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区等社会公共区域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努力使生态环保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道德风尚;其次,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力图使社会各层面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对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最后,农村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要更加重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行动,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传播环保知识,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三)大力转向生态经济产业链的新途径,发展生 态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历史证明,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是有违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生态的最大效能,有效减少生态资源的不必要消耗,才能促进二者融合的进步发展。为此,国家应看到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界和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工增氧技术、生物膜净化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效益高、前景好、特色足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在研发和创新生态技术的过程中,必须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围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市场,强化企业在生态技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合本土市场的特色和需求消化吸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人类从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向生态利益追求的过渡,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调节, 制度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律的层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待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进行专门性的立法保护和追责制度,健全各单行法之间的系统运用及合理调配,使得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有法可究。二是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都有制度的保证,

 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评环节中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严肃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三是要广泛听取社会环保组织、绿色服务团队以及社会不同阶段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共同致力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 、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

篇二: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i:10.3969/j.issn.1673 -6060.2015.11.002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路径选择李新挪(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但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许多多新的矛盾、问题和挑战。

 按照中央部署,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选择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问题;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6060(2015)11 -0006 -06收稿日期:2015 -10 -10作者简介:李新挪(1961—),男,河南商水人,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永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重点贯彻落实和解决好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和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路径。

 对于这样一个发展布局,我们党对它的认识和提出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发展过程的。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就明确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1979 年,小平同志枟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枠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把两个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确立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布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和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命题,并且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布局。

 这个发展布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为纽带,使“三位一体”的发展布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提出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社会建设,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四位一体”。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布局的新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使生态文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基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6第11 期No.11河 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 年 11 月Nov.2015

 “五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一发展布局的重大创新在于:一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来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发展提供了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布局当中,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围绕这一发展布局,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和新路径。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历史,从生存与革命、革命与战争、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发展与稳定、稳定与提高、提高与竞争到竞争与和谐,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主题。

 循着文明的足迹,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生态,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挑战。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以“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的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导致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为此引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反对污染环境的社会运动,严重地冲击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执政党的执政地位。

 同时也唤起了专家学者们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1962 年美国女学者蕾切尔· 卡逊出版了她的新书枟寂静的春天枠,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性,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也开启了生态学研究的新时代。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和国际社会的呼声,1972 年6 月5 日,联合国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性的人类环境会议,有 113 个国家的代表参会。

 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以后,人们吃惊地发现,尽管各国都在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仍在加剧,这一形势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先污染,后治理”发展道路的弊端,也引起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但直到1995 年,美国著名评论家莫里森在枟生态民主枠一书中将生态文明看作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此后,“生态文明”才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论题。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全球性命题在我国出现于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1985 年 2 月枟光明日报枠在“国外研究动态”栏目中,简要介绍了苏联枟莫斯科大学学报· 科学社会主义枠1984 年第二期发表的署名文章,文章的标题是枟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枠。

 这也许就是中国报刊杂志出现“生态文明”概念的发端,在此之后,有关“生态文明”的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和报刊杂志中就开始大量出现并使用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和治国理念写进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说明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那么,什么叫生态文明? 由于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也不长,所以专家学者们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并不一致。

 综合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含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新要求,为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

 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我们要克服工业文明时代给生态和环境造成的破坏,要破除“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思维,我们就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矛盾和问题,7李新挪: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路径选择           第11 期  

 主要表现在 6 个方面。(一)生态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公民进行生态和环境方面的教育,从学校的课堂到新闻媒体都很少涉及生态和环境问题,近年来虽然我们也开始有所重视,但是力度不够,对公民的生态环境教育还不够深入,收到的效果也不够明显。

 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致使人们把征服掠夺自然作为理所当然的行为,无视自然环境,环保意识淡薄,这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内在阻力。

 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是经历了 2 000 多年的封建社会,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只注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很少关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传统道德建设又很少涉及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内容。

 在我国这种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下,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比较薄弱。(二)资源瓶颈突出我国是资源总量上的大国,但又是人均占有量上的小国。

 过去,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是我国国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其实按人均来说,我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绝大多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举例来说,我国南有长江,北有黄河,多数地区雨量充沛,水资源比较丰富。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 7%,居世界第 6 位;但是,人均占有量仅有 2 400 立方米,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要低得多,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也是全世界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国土面积有960 万平方公里,但是,可耕地面积并不多,只有 99.3 万平方公里,人均不到 1.5 亩,可耕地面积占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不仅如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土地沙漠化的蔓延,我国的可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我国的森林总面积只有1.75 亿公顷,仅占世界总面积的 4%多一点,人均森林面积占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其中,石油资源占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11%,天然气占不到 5%,我国资源的拥有量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一旦出现资源和能源危机,将会造成国家和社会的混乱,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动荡。(三)环境污染加剧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明显,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单位 GDP 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

 水污染中,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水体丧失直接使用功能,重点流域 40%以上的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要求。

 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不少地方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严重状况。

 近海水域赤潮现象接连发生,全国大、中城市浅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其中,约有一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河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重要农业开发区,浅层地下水也已经出现污染态势。大气污染方面,据世界卫生组织 2011 年的报告,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 个城市中,我们中国就占7 个,其中,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全球第一,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危机。(四)生产方式粗放由于受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问题,经济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出口、第二产业和对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的,平均综合耗能高出世界 30 个百分点,污染排放强度是经合组织成员国的8 ~9 倍,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还不到30 万吨,但水泥能耗指标比国际水平高出 40%,粉尘排放率是国际先进水平的83 倍,小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总容量的 25%,落后产能的比例比较高。

 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中分别占20%、40%、18%左右。

 我国单位 GDP 的能耗量比较高,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平均能耗量为工业发达七国的5.9 倍。(五)政策法规监管缺位“环保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没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环境监管机制的职责权限不明确,权力和职责脱节”[5]。

 再加上执法监督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在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时,往往出现执法监督不力、不当,甚至执法监督错误的情况。

 此外,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8  2015 年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成就,经过立法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得到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基本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但是,就环境保护方面来说,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环境保护政策不配套、不协调,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的现象大量存在,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六)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历史和其他方面“欠帐”太多。

 我国的环保资金投入显得明显不足。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环保投入占 GDP 的比例,“七五”时期是 0.7%,“八五”时期是0.8%,“九五”时期是 1%,“...

篇三: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会观察2017 · 11(中)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杨叶舟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优异的成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重大的破坏。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其次分析了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建设 主要问题作者简介:杨叶舟,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190对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生态文明是指, “即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每一发展阶段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的背景(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20 世纪后期,英国最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财富,在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很大的灾难。首先,全球生态危机四伏。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单方面的强调经济效益而漠视对生态环境的爱惜和保护,这种发展模式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如臭氧层空洞,会破坏臭氧层原有的屏障功能。其次,能源问题逐渐显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能源开采使用,导致能源几乎枯竭。最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受到更多的关注。1972 年,联合国组织并召开了关于人类环境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定为“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让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紧迫性产生共鸣,促使各国政府各环境保护机构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和对保护自然生态的强度。(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伴而生,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现在还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清晰无误地呈现了发展与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内容。在发展中依据具体情况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不断克服重重困难,提高发展水平与效益,完成整个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这与社会主义生态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致,因此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漏洞,这些漏洞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仍存,并未完全转变改革开放伊始,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因素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缺陷因素之一就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还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看似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实际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我国的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耗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工业排污的排放量也高于国际标准水平,特别是东部地区,工业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问题不仅体现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而且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在每年的春秋季,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会频繁出现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时常发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2014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

 “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釆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形势严峻的生态问题已经给我们严重的警示。(三)环境法律制度不完善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明显的在保护生态与环境方面在法万方数据

 ◆社会观察2017 · 11(中)律规制层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经济不断地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明显增多,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立法上面明显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国家也在 1989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颁布了许多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已经不能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重新修订和完善有问题的法律法规是很重要的,让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四)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薄弱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公民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非常薄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例如,在学校附近的商业街上,垃圾乱投放随地乱丢弃,饭馆也会摆放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供客人使用,公民大多数不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来水的过度浪费,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出的无视,严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想使生态环境的得到真正的保护,提高公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很关键。三、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一)创造良好生态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第一,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只能带来的短暂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并不能使生态和环境健康的发展,所以,要转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采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式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第二,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对第一二产业进行改造,让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倡导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首先,紧抓宣传,让循环理念得到广泛宣传。积极的开展倡导循环经济的倡议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其次,制定详尽的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由生产企业本单位自己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工作;倡导废物资源的再次利用积极政策;最后,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号召,积极促进生态循环技术水平提高,这不仅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变为现实的先决条件。(二)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首先,生态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要想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在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规定的前提下。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研究,2013 年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严格的参考标准。其次,不断地加强执法的力度和有效发挥监督的作用。不断地加强执法的力度,有助于环境保护理念更好深入人心,依靠监管的职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果。第一,要形成环境追究制,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具体明确到破坏环境的个体或者单位;第二,要有明确的执法准则,生态环境破坏的多严重,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受到多大的处罚,这些都要有具体的措施。(三)以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学校教育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养成学生保护环境是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理念。我们生存于地球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文明是自然的杰作,作为地球生态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家园,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协调共存、和谐发展。在学校里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社会上进行保护生态文明的宣传,逐步使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其次,宣传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提升民族素质。造成生态灾害与失衡的原因很多,但大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例如:无计划的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建造工厂、浪费珍贵资源破坏环境等。因此,有人提出“如果全部人类体制准备与自然建立较高层次的友好关系,以稳定的内部平衡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并进行幸福的交流,那么人类就必须经历一个深刻的文化进化,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产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对生态文明实现的信念。如让学生到社会上向人们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邀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来校讲座并组织学生学习、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军中、带领学生集体参加植树或捡拾垃圾活动等等。注释: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出版社.2006 ( 10 ) .1-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3-22.邓小平.邓小平轮林业与生态建设.内蒙古:内蒙古林业出社.2004(8).1.邓小平.邓小平轮林业与生态建设(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 882 ) .1.参考文献:[ 1 ]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 ( 11 ) .[2]习近平.控制 PM2.5 要压减燃煤,严格控车.凤凰网.[3][意]奥雷里奥·佩西著.邵晓光译.人的素质.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万方数据

篇四: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用生态文化引领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试点示范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重点任务。在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到,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牢固树立,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很艰巨,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一、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示范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发挥生态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我们建议从生态文明教育抓起,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是牢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深入开展生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形式,传递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正能量。

 二是普及主体功能区知识。认真落实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精神,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准确把握用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基本知识,进而在干部群众中用鲜活的事例开展主体功能区常识教育。

 三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建设生态文化为主题,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为重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促进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在机关率先进行节约养德教育,建设节约型机关,形成呵护自然、崇尚节俭、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

 二、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坚持把生态文化放在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是制定生态文化建设纲要。根据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市委实施意见精神,编制简明扼要、切实可行的生态文化建设纲要,指导生态文化的加快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把生态文化理念贯穿于资源利用和产业建设的始终,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

 三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以振兴汉调二黄为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为主题,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

 四是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汉水文化资源,支持建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汉水人文生态博物馆群。加强历史文化古镇古街建设,实施石泉古街、xx 文庙的修复和扩建,加快恒口、瓦房店、蜀河、后柳、熨斗等古镇古院落的修复建设。做好有一定历史文化旅游价

 值的景区景点开发,促进 xx 明清会馆、xx 古民居、凤堰古梯田、xx 汞矿开发遗址等保护利用。

 三、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我市生态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尚未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影响着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建议系统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产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是打造亲水休闲文化品牌。按照湖城一体的思路,融入文化元素,建设瀛湖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做靓一江两岸生态文化核心景区。

 二是开发秦巴生态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建设天然植物园、科普知识教育基地、野生动物观赏目的地、登山探险体验胜地,让人民群众在体验中受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动教育。

 三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以汉调二黄保护传承为重点,整合紫阳民歌、xx 号子、小场子、弦子腔等民间文化艺术,使这些文化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是塑造富硒茶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陕甘茶马古道文化遗存和丰富的茶资源,挖掘茶艺、茶歌、茶经等文化形式,在游茶园、听茶歌、品茶茗、悟茶道中体验茶文化的愉悦。

 五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挖掘移民文化资源,普及龙舟文化受众面,开发航运文化内涵,扩大红色文化影响,提高安康美食文化知名度,在文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运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积极促进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份额。

篇五: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许多地方没有妥善处理 好 生 态 环 境 与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关 系 袁 对 当 地 的 生态 环 境 造 成 了 不 同 程 度 上 的 破 坏 与 污 染 遥 这 样 的 现代 化 不 是 我 们 所 希 望 的 袁 更 违 背 了 我 们 社 会 主 义 发展 的 初 衷 遥 所 以 我 们 必 须 把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摆 在 突 出地 位 袁 既 要 金 山 银 山 袁 也 要 绿 水 青 山 袁 努 力 实 现 经 济社会发展和生态 环境保护协同 共进遥1 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袁 最初是原始社会的原始文明尧 而后进入农耕社会的农业文明和后来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文明三个阶段遥 这三个阶段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袁 同时文明的更替也是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遥 这三种文明都解决了当时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存发展问题袁 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矛盾与困境袁 从而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遥 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巨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袁 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也接踵而至遥 工业文明中的消极因素逐渐积累而最终成生态灾难是生态文明出现的背景遥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袁 同 时 也 是 我 们 对 工 业 文 明 所 带 给 环 境 的 沉 重 压力 与 恶 性 结 果 的 反 思 与 新 一 轮 的 实 践 遥 是 我 们 在 生存 发 展 的 同 时 袁 更 加 合 理 地 理 智 地 思 考 我 们 的 行 为给 大 自然 带 来 的 伤 害 袁 反 思 我 们 自 己 袁 然 后 积 极 改 善我 们 与大 自 然 尧 以 及 我 们 社 会 成 员 之 间 的 关 系 袁 构 建良 性 的 生 态 运 行 发 展 机 制 和 更 和 谐 友 好 的 环 境 袁 是在 此 过 程 中 所 取 得 的 物 质 与 精 神 成 果 遥 生 态 文 明 在人 类 传 统 的 工 业 所 带 来 的 不 合 理 甚 至 对 环 境 的 过 分伤 害 的 自 我 检 讨 反 思 过 程 中 产 生 袁 在 人 类 探 索 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 生产与生活方式 中不断发展遥2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2.1 生态环境问题改 革 开 放 之 后 袁 我 国 进 入 了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的 阶段 袁 中 国 目 前 已 成 为 继 美 国 之 后 的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遥但 随 着 我 国 经 济 的 快 速 而 迅 猛 的 发 展 袁 我 国 的 生 态环 境 不 可 避 免 地 承 受 了 经 济 发 展 带 来 的 一 定 程 度上 的 恶 性 后 果 遥 初 期 为 实 现 经 济 的 发 展 势 必 会 对 矿产 等 资 源 进 行 不 合 理 地 大 规 模 开 采 袁 势 必 会 给 原 本的生态环境带 来很多的问题与压力遥 而且我国以煤炭为首的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袁我国在生态环境的态度与处理上也还有很多不够合理的作者简介院吕苾霄渊1997.07要冤袁女袁汉族袁辽宁省铁岭市袁大连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袁日语语言文学遥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吕苾霄渊大连外国语大学袁辽宁 大连 116044冤揖摘要铱生态文明建 设与人民的日 常生活袁与我国的 发展大计息息相 关遥 本文先介 绍了在 人 类 文 明 发 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产 生与发展遥 然后提出了目 前我国生态文 明建设中出现的 一些问题并且 分析了问题出 现的原 因 遥 最 后 得 出 结 论 袁 我 们 应 该 坚 持 习 近 平总 书 记 关 于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新 论 断 袁 发 挥 政 府 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的治 理作用袁加强公 众在生态文明 建设中的参与度 并学会借鉴国 外生态文明建设 的经验遥揖关键词铱生态文明曰生 态恶化曰应对方案中图分类号院 X321;D616 文献标识码院 A 文章编号院 2095-2457渊2019冤01-0249-002DOI院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1.106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LV Bi-xiao渊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Liaoning 116044冤揖Abstract铱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daily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s development plan.This essay firstly introduc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course of human爷scivilization development.Then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and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Finally,I conclude that we should adhere to General Secretary XiJinping"s new judgmen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governance role i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trengthen the public"s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nd learn from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揖Key words铱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deterioration;Countermeasures249

 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地方遥 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遥实 际正 如 我 们 所 知 袁 目 前 情 况 不 甚 乐 观 的 不 只 是我们的能源消耗 袁我们的生态环 境也在逐渐恶化 遥 我国 的 森 林 覆 盖 率 虽 然 质 量 也 还 比 较 乐 观 但 是 我 国 的人 均 森 林 占 有 率 与 很 多 国 家 相 比 依 然 明 显 不 足 遥 而且 局 部 地 区 的 荒 漠 化 现 象 也 在 不 断 加 重 袁 这 不 仅 会造 成 周 围 生 态 环 境 的 恶 化 而 且 会 给 我 们 带 来 恶 劣 的沙 尘 天 气 遥 因 此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势 必 要 提 到 我 们 国 家发展的日程中来遥2.2 政府治理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我 国 在 致 力 于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同 时 袁 也 在 建 设 生态 文 明 袁 两 者 是 同 步 的 袁 也 是 协 调 发 展 的 遥 进 入 21世 纪 以 来 袁 政 府 为 推 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竭 尽 全 力 袁 发挥 了 巨 大 的 作 用 袁 取 得 了 可 喜 的 成 绩 遥 但 同 时 我 国在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中 也 面 临 着 很 多 的 挑 战 袁 比 如 资 源短 缺 尧 环 境 污 染 尧 生 态 环 境 不 断 恶 化 尧 我 国 政 府 的 生态 治 理 在 很 多 方 面 不 能 适 应 新 形 势 的 变 化 和 要 求 袁存 在 某 些 问 题 遥 因 此 我 们 有 必 要 找 出 问 题 出 现 的 原因 袁 以 推 进 生 态 文 明 制 度 建 设 遥任何国家的政府在治理国家时都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遥 关于上述政府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袁其原因必然是错综复杂的遥 首先从整个宏观大的背景来看袁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上的转变袁仍未摆脱盲目追求 GDP 的现象遥 在这一背景下袁 政府难以摆脱GDP 的束缚袁在一些与环保部门密切相关的项目立项之初袁政府就扮演着项目主导的角色袁与企业捆绑在一起没有坚守中立的原则遥 我国政府当局还没有做到妥善地统筹兼顾全局袁难免有时会发生偏颇遥 其次就客观层面的部门构成来看遥 在我国的 先 行 地 方 环 保 管 理 体 制中袁环保部门处在 一个较为尴尬 的位置遥从 我 国 政 府 自 身 来 看 出 现 问 题 的 原 因 主 要 有 三点遥 1冤政府的职能方面多以野经济至上冶为中心遥 在这种模 式 下 袁 政 府 有 时 势 必 会 以 牺 牲 环 境 为 代 价 袁 为 发展经济保驾护航 袁难以顾全社会 公众的利益遥 2冤政 府关 于 自 身 所 处 角 色 与 位 置 还 不 够 明 确 遥 在 现 代 民 主的政 治 条 件 下 政 府 部 门 的 职 能 重 合 袁 边 界 比 较 模 糊 袁政府 部 门 的 职 能 出 现 交 叉 的 现 象 遥 3冤 以 公 民 为 对 象的环境方面的参 与与知情的保 障也不够充分 遥3 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3.1 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以 习 近 平 同 志 为 核 心 的 领 导 集 体 不 断 强 调 生 态文 明 建 设 的 重 要 性 袁 我 们 要 坚 持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关 于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的 新 论 断 遥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在 论 述 中 表示 生 态 文 明 的 建 设 在 新 时 代 需 要 中 国 特 色 新 理 念 袁并 强 调 要 促 进 生 产 生 活 方 式 的 绿 色 化 发 展 遥 在 坚 持习 总 书 记 论 断 的 基 础 上 我 们 每 个 人 应 强 化 自 身 的 公民意 识 袁 积 极 参 与 到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中 去 袁 把 建 设 美 丽中国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遥3.2 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作用政 府 是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主 导 者 袁 生 态 责 任 的 担 当者 袁生 态 公 正 的 主 持 者 遥 宏 观 方 面 来 看 袁 当 局 的 主 导作 用 是让 全 国 上 下 形 成 一 种 对 自 然 尊 重 袁 爱 惜 袁 保 护的 理 念袁 让 大 家 都 对 我 国 生 态 文 明 的 建 设 重 视 起 来 遥如 今 人 们 希 望 政 府 担 当 起 治 理 生 态 环 境 的 责 任 袁 彻底改善居住环 境袁提高生产和生 活水平遥 只有政府 才能代表整个社 会的利益袁改善整 个生态系统遥 因此 政府 不 但 是 具 有 领 导 地 位 的 袁 甚 至 有 时 也 可 以 是 强 硬的遥 总而言之袁我国政 府在生态文明 建设中得角色 定位主要体现在统筹引导尧规范协调尧监管维护上遥3.3 加强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度一 方 面 袁 生 态 建 设 需 要 公 众 袁 团 体 以 及 企 业 和 各级机关共同承 担责任遥 另一方面袁要 保障公众的知 情权 袁并 且 让 公 众 敢 于 发 声 袁 让 公 众 的 声 音 可 以 落 到 实处袁而不是只是听 听而已遥 要想落到 实处我们就不可避 免 地 要 健 全 相 关 机 制 与 制 度 袁 激 励 并 保 障 公 众 的参 与 度 遥 这 不 但 对 政 府 的 民 主 法 治 建 设 有 很 好 的 促进作用袁也对生态 文明建设百利 而无一害遥 更会促 进整 个 国家 的 团 结 与 和 谐 袁 对 国 家 的 发 展 袁 对 中 国 梦 的实现都会大有 益处遥3.4 借鉴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球议题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袁 并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袁 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袁 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遥 中国要建设好生态文明袁 不仅要立 足 于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的 历 史 方 位 和 现 实 情况袁而且还要有国 际 眼 光 袁吸 收 尧 参 考 并 借 鉴 尧 利 用 国外生态文明的经验教训遥 例如美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尧 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尧 德国的近自然森林战略以及韩国的低碳绿色发展战略都有我国可以借鉴吸收的地方遥 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且还要注重加强国际环境合作遥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全球生态系统遥我 国 的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不 可 避 免 地 出 现 了 一 些 问题袁我们应该及时在问题中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遥 但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袁发挥我们炎黄子孙的集体智慧袁大家同心协力袁我们定会超越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两难冶困境袁在其中找到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赢冶之道遥揖参考文献铱咱员暂王鲁娜等.生态文明建设- 国内实践 与国际借 鉴.河北 大学出版社.咱圆暂曹保印,尹武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五洲传播出版社.咱猿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 平关于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50

篇六: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

 顺应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优先发展经济的倾向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心,各级政府纷纷把经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却简单地认为 GDP 增长就是经济增长, 把 GDP 作为唯一的追求。

 在这种错误的唯 GDP 的发展观、政绩观指导下,他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 却忽略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保证经济增长的数字,许多地方采取了粗放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重复建设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目标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的指标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 几乎排在了最后。

 在片面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考核指标的引导下,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二)城市建设中缺乏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 保证可持续发展。

 我国相对比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已经对资源造成了很大地浪费,而相对落后的、缺少对生态合理性考虑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更是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有些城市的街道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多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

 另外,规划执行不到位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开发商在真正建设时,往往出于利益考虑,缩减了原来用于生态建设的用地及投入,对生态建设规划执行大大折扣。(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在城市需要重视,在农村更要重视。

 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离自然最近, 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为密切。

 然而我国城乡发展长期处于非均衡状态,致使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境况。

 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等问题,不仅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而且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由此可见,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容乐观,生态建设被忽视的情况急需改观。(四)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缺失。

 我国现有的宪法和法律中虽有一些生态保护及惩罚的条文, 但往往原则性比较强,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标准修订滞后,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的惩罚力度不够, 使得那些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

 其次,生态立法方面仍存在大量空白,某些新兴领域如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方面仍然无法可依。

 最后,生态执法力度不够, 有时也会受到为了经济发展而影响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干预。(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一个科学的、 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是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和考核标准, 它决定着生态文明具体实践的制度设计以及后续的政绩考核, 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

 然而至今为止,国家有关部委还没有出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也主要是参考相关领域的指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作细微的调整。①(六)社会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消费方式不合理。

 据调查, 我国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大部分公众没有能完全把握生态保护的真正内涵, 尤其是对自身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了解不足。

 当遇到现实的生态问题时,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应付更多的责任,没能从自身出发思考生态保护问题。

 从具体行为来看,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的行动不足。

 即使有生态保护的行动也主要从自身出发去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石艳文(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710068)[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进展,但仍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法律、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设想[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22 — 02①文传浩,程莉,铁燕.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若干理论误区与实践问题,西部论坛,2010(11)。[收稿日期]2014 — 03 — 29[作者简介]石艳文 (1984—),女,山西阳泉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干部教育培训。

 2014 年第 4 期理论观察No. 4, 2014(总第 94 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 9422——

 考虑,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有益自身健康的行为为主,比如节约水电等。

 而在一些给个人生活带来某种程度的不便或需要增加个人支出的环保行为,被采用的程度则相对较低,例如外出就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把废电池投放于专门的回收箱及使用再生纸等等。①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设想(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抓起,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融合②。首先,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空间结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③最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

 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战略推进产业的集聚,建设产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符合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逐步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二)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同时,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可以减少生态保护的投入成本,为企业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些动力。

 因此,要创造环境,大力推动对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首先要用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研发节能环保技术、环保材料及设备,并建立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其次对新投入的产业及其相关项目,要严把准入关。

 要严格按照最新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完成项目审批,并注重该项目的后续监管,保证环保措施的落实。(三)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确保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进入各级党政决策者的具体决策过程之中, 并能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决策、重要规划的源头上融入生态建设。其次是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一个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该基于各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公众的定位、驱动力等分析后科学制定,内容应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层次,目的是指导各主要利益相关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行为, 并通过考核促进各项指标的落实。再次是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必须改变某些领导干部唯 GDP 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第四是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价格和税收政策的调节,就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相结合,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增加),以政策制度来约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最终形成“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局面④。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健全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制定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模式,全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最后是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加强环境监管。

 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日常监管,建立数据库。

 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保证环境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四)加强生态法律建设。

 法律对于约束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具有强制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因此有必要从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加强生态法律建设。

 首先,在立法上,修订和完善已有的生态方面的法律,特别是要弥补生态法律方面的空白, 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尤其要注意增加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执法方面,一定要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秩序。

 最后,要保证公正司法,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因经济发展而用行政手段干预司法。(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区域协作、部门协作。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增强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参与性,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深入推进。

 另外,在区域内,也同样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而不至于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无人管理的生态文明格局。(六)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参与度,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

 将生态文明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之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并能自觉的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能自觉参与生态保护、生态监督等活动中去。

 特别是能树立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自觉的用自然科学知识来指导规范生活、消费行为,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寻找人与自然最佳契合点,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⑤总之,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参考文献〕〔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11-08.〔2〕刘文超.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D〕. 河北师范大学,2012.〔3〕倪珊,何佳,牛冬杰,包存宽,王娟.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01).〔责任编辑:张港〕①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②杨晓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政策瞭望,2013 年第 5 期。③路军:我国生态文叫建设存存问题及对策思考,理论导刊,2010 年第 9 期。④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⑤刘文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其路径选择,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年。23——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作者:石艳文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西安,710068刊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y Observe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石艳文 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期刊论文]-理论观察 2014(4)2014(4)

篇七: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17 年 12 月 06

 17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及措施探讨

 马桂英 湟中县环境保护监测站,青海 西宁 81169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基于此,本文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7)12-0017-01

 引言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1 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1.2 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1.3 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正常发挥监督权,最终造成各职能部门配合不默契,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针对性的处理重大环境问题的现象更是常见,另外部分地区声称受保护主义影响,对领导没有批示的地区、重点保护企业、开发中的地区、查过但没解决问题的地区都不敢执法,更不敢碰硬。此外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仅不配合执法工作,甚至干预、扰乱执法,造成环境问题纠纷不断。

 2 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措施

 2.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2.2 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統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3 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对于任意一项活动以及机制的推动,政府资金的投入都是保证活动有效开展以及执行的重要措施,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相关的政府部分必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更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环境保护设备,提升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执行;拓宽融资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以外,还应该想办法拓宽融资渠道,进而实现资金的融入。首先最可采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实现社会资金的募集,可以借助于一些公益活动或者是公益广告实现资金的募集,发动社会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实习点资金的融入,另一方面来说,采用这样的手段也可以实现大家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2.4 加大执法力度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并建立环保执法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有效落实责任到人、领导分管和定期考核,严把金钱、权利和人情三关,以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身素质,督促其加大执法力度; (2)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利和执法能力,借此处理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作配合,避免争相夺权、互不配合现象的发生;(3)加强环保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要及时进行实地调查和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环境问题情况和结果告知公众,涉及到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等重大事件,环保部门要设立听证程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4)相关部门在平时要加大监察力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重点企业、开发区等以往不敢查的地区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还要重点监察,杜绝保护主义思想和行为的蔓延,严格依法处置扰乱执法工作的相关人员。

 3 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保护参与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执法革新的步伐。本文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思路,希望为环保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董爱霞,张红亮.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路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01). [2]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资讯.2010(01). [3]薛莲.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篇八: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生态环境是承受人类活动的各种作用结果。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 1 ] 。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也产生一些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面对严峻的形势,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不断完善,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1 ] 。

 这一目标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提升,而且需要生态文明的协同并进。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能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对其概念、特征和地位进行大量研究。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期,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转折期,一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只有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早日建成美丽中国 [ 2 ] 。

 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重点部署,梳理了五年来取得的新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 3 ] 。本文结合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基本内涵进行解读, 指出生态文明观是传统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 并提出生态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以及具体政策建议。二、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人类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 [ 4 ] 。“生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明,指环境与家。

 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 5 ] 。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协调共生的结果。

 生态文明指以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引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它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它是人类文明理念、探索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重大进步 [ 6 ] 。三、生态文明观理论的来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创立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我国传统自然生态思想我国自古就有“天地人合一”等蕴含自然生态意识的传统思想理论,如儒家曾经提出“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要求人们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无限制的破坏性开发;到宋朝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资源思想。

 由此看来,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由来已久,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 7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运用历史唯物观思考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辩证法的思维,将生产力和生态理论有机结合 [ 8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饱含着辩证法的思维,明确表示了在经济发展的过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

 本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为切入点,论述生态文明的含义及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问题与生态破坏等问题。

 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生态保护,为生态文明提供重要载体。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观(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林 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想理论研究118 - -万方数据

 2019 年第 26 期(总第 836期)程中要辩证地看待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努力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延续和继承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点, 更重要的是将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提升为高度和深刻的理论题域 [ 9 ] 。四、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污染问题高速发展进程带来了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面临一些问题:全国 40 多个重点城市中,约70% 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

 与此同时,水体污染加重。

 虽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其人均水资源是全球贫乏国家之一,此外水污染加剧造成国家水资源匮乏[ 10 ] 。75% 以上的湖泊因氮、磷污染造成富营养化,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水质较差。(三)生物物种数量问题据统计,我国 15% — 20% 的植物物种正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的濒危植物就高达 4000 — 5000 种。

 资料表明,高鼻羚羊、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物种保护压力。(四)森林资源问题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面积占 2.08×10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21.63% ,森林蓄积 1.5×1011立方米。

 但由于燃料消耗、毁林开荒及掠夺性开发,造成森林的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 31% 的平均水平, 林业发展面临挑战 [ 11 ] 。(五)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影响经济的发展。

 我国多数省区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 35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7.2% 。(六)荒漠化问题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262 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 27%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已超过 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15.5% 。

 而且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与之有关的各种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弃耕等问题。五、我国生态环境中面临问题的成因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是综合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结果, 又有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轻重工业区域分布, 未能充分考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加剧了污染的空间转移。(二)生态科技水平滞后生态科技是指人类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

 将科技运用于生态保护领域,能有效处理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但由于受到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 目前的生态科技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核心的竞争力,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仍有限,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三)市场活动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包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包括主管部门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往往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减少,生态环境容易遭到破坏。

 主管部门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但其环境决策也存在局限性。

 在某些经济活动中,制定环境保护政策部门往往从自身立场出发, 造成部门间政策交织,难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四)生态意识陈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是由于人们生态意识的陈旧引起的。

 在这种生态意识之下,竭泽而渔、竭矿而采。

 消费主义盛行,加剧自然资源、能源供应矛盾,生态平衡遭到损害。六、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对策与措施(一)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这一理念将指引我们更好地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富强、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12 ] 。推动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就要多策并举、标本兼治,这样才能筑牢根基、行稳致远。

 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利用绿色产业培育形成更多市场主体和新的增长点 [ 13 ] 。(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积极推进休耕政策的实施,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理念,实行绿色种植,可以最大限度地涵养水源、保护耕地,为生态系统的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 14 ] 。(三)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 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利用水平低。

 为此,国家提出要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结构。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尤其要在油气资源、119 - -万方数据

 才能真正影响人的行为。

 任性选择何种动机,将何种动机纳入准则,是由任性自主做出的。

 康德在此问题上的论述颇似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曾言明,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人对这些动机的选择却是自愿的,对于这些动机,人有最终的肯定或否定的自由。

 就此而言,任何行动都是人通过肯定或否定,主动地、自由地做出的,选择善还是选择恶是人的自发行为,不可推诿。

 所以康德认为,道德上的“根本恶”只能源于任性的“根本自由”。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康德所谓的“根本恶”是指作为族类的人类普遍具有的趋恶倾向, 这种倾向虽然是普遍的(因此被称作自然倾向),却是任性的自由选择招致的,因此人应该为之负责任。

 “根本恶”意味着任性的败坏。

 所谓“败坏”只是颠倒了感性自爱与道德法则的次序。

 因为两种动机在人自身之内都存在,所以败坏只涉及准则的“纯粹性”和秩序性。与此相应,康德必然否定人具有“绝对恶的意志”。如果“恶意”是指“把恶之为恶作为动机纳入自己的准则的意念”,那么康德就表达了他对“恶意”的怀疑。

 他认为人不可能故意地、 主动地把恶之为恶作为动机纳入自己的准则,因此,人性的恶劣最好称为“心灵的颠倒”而不是“恶意”。

 一般常识观点称人为邪恶的是指人故意以恶之为恶为准则,但康德不这样认为。

 魔鬼可能会以恶之为恶为准则行事而故意作恶,但人却不可能如此。

 人的恶只意味着道德法则与其他动机的混杂与不纯粹,因此人永远不可能是恶魔。伯恩斯坦认为,尽管康德使用了“根本的”这一术语,但“‘根本恶’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如阿伦特提到的)。

 并且显然不是一种‘我们不能设想’的恶。

 相反,我们能清楚地设想它,它是指倾向不做义务所要求之事,不遵循道德法则” [ 4 ]( 28 )

 。

 康德所谓的“根本恶”仅仅意味着趋恶倾向与人性紧密相关。

 因为人性向来被视为人之根本,所以“根本恶”是指植根于人性之中的恶,仅此而已。

 对于康德的论说,我们应做科学的、去伪存真的思考。参考文献:[ 1 ]李秋零,主编 . 康德著作全集·第 6卷[M ]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 ]李秋零,主编 . 康德著作全集·第 4卷[M ]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 ]里夏德·克朗纳,著 . 关子尹,译 . 论康德与黑格尔[ M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4 ] Richard J.. Bernstein. Radical Evil :

 A PhilosophicalInterrogation [ M ]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2002.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4G148 ;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项目:

 15JT017 。电网技术等领域勘探开发利用技术,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技术改造。七、结语我国已迈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有机统一, 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创新与探索 [ 15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在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拓展中不断完善, 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地统一起来, 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为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贡献中国方案。参考文献:[ 1 ]曹光杰 .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J ] . 临沂师专学报,1999 ( 3 ):

 23-26.[ 2 ]周生贤 . 积极建设生态义明[ J ] . 求是, 2009 ( 22 ):

 30-32.[ 3 ]走进新时代十九大精神读本[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 .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 J ] . 资源科学, 2013 ( 01 ):

 2-13.[ 5 ]郑冬梅 .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 厦门的调查与思考[ J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 ( 11 ):

 64-70.[ 6 ]刘海清,刘绛华 . 论建设生态义明 . 理论导报, 2008( 2 ):

 44-6.[ 7 ]刘耀彬,郑维伟 . 习...

篇九: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大视野2010.980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继从十二大至十五大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后,党代会政治报告首次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意义十分重大。

 生态文明的提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对长期以来主导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科学总结与不断升华。

 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即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将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存在和进步的需要,应把对自 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的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即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注重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及其制造、使用和废弃的整个周期中,要以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及其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为目标。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即倡导 “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

 这种公平与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喝的却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且因忽视生态文明使我们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那么现代化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因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放在突出的位置。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我们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这使我们面临的生态压力和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 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使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往往是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凸现的时期。

 如果以过量的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和环境密切相关。

 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因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 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铁矿石、氧化铝和水泥等资源的消耗量巨大。

 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路(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校刊部,西安 7 10061 )军作者简介:路军 (19 62- )

 ,男,山西五寨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刊部编辑。摘要:生态文明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概念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中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健康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9-0080-03

 经济大视野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中国单位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 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继续加大。

 据有关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

 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长期以来, GDP 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 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其结果是,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 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事实证明, 单纯的GDP 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 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 留下了长远的隐患。

 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 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才能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 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 却忽视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处于对立状态。

 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增加了规范的难度。

 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 “脱贫致富”,放任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

 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

 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 (地方利益)

 ,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人文社会因素。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

 生态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 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

 人口问题与生态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口数量快速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同时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 “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意识较弱,且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的特征。

 第三,生态问题与贫困等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 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生态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 富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 而穷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与自 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 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得多。

 我国的生态问题也有类似情况, 在平原、 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生态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 如今经过不断治理已逐渐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生态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三、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对策思考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此看来,科学发展观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安全, 而是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置于发展的本质问题上,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升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共存关系;由单纯的索取变为在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补偿; 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二者的统一。

 其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使人们认识到人既可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善待自 然,增强对自 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我们要转变以往旧的道德观,打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

 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和资源容量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绿色产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 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 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 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

 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 生态危机将会加剧。

 因此,生产方式必须向 “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2010.981

 822010.9西部大开发与建设西部强省状况。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 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第四, 强化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

 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资源、 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一方面要修订、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切实解决法律法规空白、 失当、 乏力、 自相矛盾、 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进...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存在问题 精神文明 生态环境 存在问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