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五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06-12 21: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范文第1篇生活是一曲高亢激昂的交响曲。指挥者永远是我们自己!高昂的曲调欢快的节奏使我们振奋,低调而缓慢的节奏又会让我们的心头平静。但是,不要忘记,指挥棒时刻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期末考试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五篇】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范文第1篇

生活是一曲高亢激昂的交响曲。指挥者永远是我们自己!高昂的曲调欢快的节奏使我们振奋,低调而缓慢的节奏又会让我们的心头平静。但是,不要忘记,指挥棒时刻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期末考试前的几个星期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埋头苦干得复习功课。这时, 从客厅里传来一阵脚步声,突然,门一开,是妈妈!我抬头一看,果然没错。她手里端着我的最爱——巧克力牛奶,轻轻地放在桌边,然后又轻轻地走出了房间。

我喝完巧克力牛奶后,又接着与作业展开 “ 搏斗 ” ,题越做越难,我心里急得发慌。就在这时,那脚步声又响起来了,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妈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回头望着她,她轻声说:
“ 要注意身体啊,别太累了。

” 我心头一震,原来妈妈时刻都在关注着我。这几天临近期末考试了,同学们个个都在埋头用功。如果说在以前,即使作业再多,我也只会做到 8 :
30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每天要加紧练习。期末考试又迫在眉睫,我不得不加班加点,这几天每晚几乎都是 10 :
30 ,实在是有些吃不消。每天晚上爸爸都做好一桌子饭菜让我补充营养,每天晚上妈妈都给我端来巧克力牛奶,每天晚上爸爸妈妈都催我赶快去睡觉 …… 其实这些我都能感受到,爸爸妈妈是在担心我的身体情况。

我每天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关爱和幸福之中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提醒幸福》 幸福珍惜 享受

作家毕淑敏以其独特的视角呼吁人们应当普遍关注往往容易忽略的话题――幸福。《提醒幸福》话语中肯,语重心长,每读一遍都如沐春风、如浴春雨,一种新的感悟便油然而生。的确,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我们何不好好地珍惜每一天、每一年?正像作者提醒的那样:“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

散文开篇便从日常人们经常“提醒”的内容谈起。文章没有深奥的大道理,但绝非没有说理性,寓说理于平凡的事例之中,读来亲切、真实。作家真正走进了平民生活之中,以其人文关怀的深邃体验,举出种种事例:“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心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作者在一番感慨之后,发出呼吁:“请从此注意幸福!”

作者的呼吁难能可贵,因为时下拥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对“幸福”一词的理解有天壤之别,一些人幸福观严重扭曲:有的人把当官当作幸福,为了升迁,不择手段;
有的人把捞钱当作幸福,竭力捞取不义之财,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有的人把吃喝玩乐当作幸福,为了满足感官的享受,整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夜夜笙歌;
有的人把出名当作幸福,为了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心,弄虚作假、炒作,以此作为步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阶梯。相比之下,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观点:“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平民百姓、粗茶淡饭也别有味道,因为平淡、安稳且又充实的生活就是幸福。常日里,更多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也就是这平凡之中,正孕育着幸福。“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它常常在黯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幸福是什么,是淡泊的心灵与平静的生活所共同酿造的甘露浇灌出来的花朵,只要你懂得幸福的真谛,把日子过得简单、充实,你的生活中就有可能增添更多的温馨色彩,你才能有更多的幸福感,幸福之花就会常开不败,这就是所谓的知足常乐。因为一次同学聚会,我回到故乡看望家住农村的老同学:极普通的农家小院,低矮陈旧的平房,简陋的室内摆设,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进门就看见成袋的粮食堆满了大半个灶间,等待时机,渴望卖上个好价钱。他们没有城里人那豪华的楼舍和高档的家电,却保有本色的淳朴与善良。看得出,他们家的生活也是过得有滋有味,平平常常的小日子也很幸福。此情此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猛然间我感到自己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感正是在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中得来的,也因此会常驻心间。看来,追求幸福的时候,特别是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幸福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去体验,应在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中去获得,更应该在辛勤的劳动中去创造。

其实,人类又何尝不把追求与奋斗看成是一种幸福呢?陈然的那首《我的“自白”书》:“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这是一种改天换地拼搏奋斗的幸福;
“刑场上的婚礼”,一对忠贞的伴侣,手挽手、肩并肩,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这是一种追求理想而献身极其悲壮的幸福;
“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为了一方百姓安居乐业,不顾完全尽到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位母亲的责任,却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造福一方平安,从中体验恪尽职守这一神圣而伟大的幸福。

毕淑敏曾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身负多重角色,所要经历的坎坷和苦难也许多不胜数,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我们将要面临的苦难,却可以预知面对苦难的态度。人生是一个大舞台,要想在这个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时刻提醒幸福。作为教师,就要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角色,把上好每一节课看作是最神圣的幸福;
作为晚辈,就应尽其孝道,在其中体验享受父母之爱的幸福;
作为母亲,更要演好自己的角色,时刻关照儿女的冷暖和事业的进程,让儿女们在浓浓的母爱氛围中成长、成才、成功,让他们体验家的温馨。扬幸福之长,避苦难之短,“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在讲授《提醒幸福》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幸福观。有的说,自己的家人和自己认识的朋友都快乐健康就是幸福;
有的说,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和一个温馨的家就是幸福;
也有的说,吃喝玩乐就是幸福。总之,幸福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由此看来,幸福真的需要提醒,尤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有提醒的必要。吃、喝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绝不是最终目标,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好、喝好,而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对于伟人、名人来说,为社会创造财富、更多地造福于人类是他们的幸福;
对于平常人来说,也应活得充实,尽自己的责任,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赫拉斯曾经说过:不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永远享受不到幸福。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受战乱之苦,我们理应珍惜生活,感受其幸福;
我们能与自己所爱的人长相厮守、相濡以沫,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无疑更应珍惜这种幸福;
如今的生活能够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更应很好地把握和享受这种幸福。所以,幸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看你是否注意,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可身在福中不知福。

文章最后一部分,提醒人们及时感受和享受幸福。海伦・凯勒曾告诫我们:当一扇幸福之门关上时,另一扇幸福之门会打开;
但我们往往在那扇关闭的门前茫然呆立过久,以至看不见另一扇已向我们打开的门。让我们时刻提醒,随时发现那“另一扇已向我们打开的门”,那就是幸福之门,不要把自己拒之门外,要勇敢地走进它,那里有鲜花绿草,令你赏心悦目;
那里有美妙动听的音乐,荡涤你的心灵;
那里有甘甜的美酒,等待你去品味;
那里有五彩的生活,任你尽情享受。放飞自己的心灵吧,时刻提醒幸福,时刻珍惜幸福,时刻享受幸福。一生中,我们可以没有更多的金钱,可以没有显赫的地位,但绝不可以没有幸福。幸福就在对平凡生活的深邃体验之中。

参考文献: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幸福观;
善;
德性;
友爱;
快乐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064-02

幸福事实上来源于人内心的一种感受,所以只有当人的内心得到满足时,那才是幸福的。也可以说幸福的核心就是对欲望的满足,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的那样,善就是知,知就是德,德就是福。因此,人生的本性就是渴求幸福,人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求知、修德行善的手段,然后成为一位幸福的人。同样,柏拉图也坚持人生的目的就是止于至善,通过修德即善的方式,修养人的智、义、勇、节之四德,行善是人行的中庸之道,最后人的灵魂可以解脱以致达到至善之境,如此,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正像后人评价的那样,亚里士多德是把伦理学说从天上拉到人间的第一人,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他的幸福思维贯穿始终,用他的视角洞察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何为幸福做出了独特的定义和深刻的描绘。他的幸福观至今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1.幸福是可实践的最高的善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谈到最高的善即人的好生活或幸福,他写道,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对于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对它的定义又不同。所以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就是阐释什么是人的幸福,抑或者说人的幸福在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后什么样的政治形式可以更好维持人的这种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它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根据不同的幸福定义而概括认为幸福的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享乐的、政治的、沉思的生活方式。显而易见,享乐就是人们追求肉体享受的快乐,也可以称它为人的自然属性中固有的动物式方式。政治主要是把荣誉作为政治生活的目的,然而对于这种生活方式也未免有些不完善。因为,幸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也是人的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坚持幸福是人最好的实现活动的观点,并且把智慧的生活即沉思的生活幸福定义为第一好的。然而,他的幸福学说必定要顾及大多数的一般人,所以他也说过,合于第二好的德性即道德德性的活动是第二好的,也就是说它是专属于人的生活,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的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

2.幸福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需要外在的善作为其必要的补充条件主要表现在友爱上。他眼中的幸福,是在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努力的合乎德性的活动着,不过由于人自身的不完善,所以幸福就需要借助外在的善。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这种友爱是建立在朋友之间的特殊情感,我们需要朋友接受、认可我们的善举和公正的作为,我们更需要朋友帮助我们来提升品质。因为多个人的智慧和能量肯定要比单个人的能量大得多,尤其在德性的现实活动中要求我们和朋友一同进行才能确保持续。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活动主要就是在不断去感觉和思考,而善的幸福的人的感觉与思考总是最为丰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感觉身边朋友的感觉,思考朋友的思考。这种共同感觉可以通过共同生活和语言与思想的交流来实现。这种我们与朋友共同进行的持续地属人的、合乎德性的活动,就是幸福。

3.沉思的生活是最大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善就是幸福,那是灵魂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幸福就是人的灵魂的又逻各斯的部分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而灵魂的逻各斯又分为两部分,即理论的和推理的。如果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那他必定是合乎我们自身中那个最好的部分也就是努斯的德性的活动,这也便是沉思的生活。这种活动是人的完善的幸福,努斯是我们的真正自我,也是最接近灵魂深处的,是我们之中最好的东西。所以,过着沉思的生活、有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若能有一天,人可以摆脱了对物质需求上的束缚,依据自身中神性的东西来选择过这种生活,那才是幸福生活的理想状态。

可实践的幸福也就是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现活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就在于我们的实践生命的合道德德性的活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那便是幸福,因为人的最好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就是沉思,努斯与智慧的光透过实践理性投射在道德德性上,使它不再仅仅局限在个别而成为普遍的真理。所以道德德性之实现的活动终归要有理智德性的参与,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之处,动物因不分有沉思活动而不分有幸福,人则因分有它而分有幸福。人的幸福在于有德的活动、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活动,而最好的活动则是静观的。正如实践的德性仅仅能带来次等的幸福,而最高的幸福则存在于理性的运用里,在一切人之中,哲学家的活动是最相似于神的,所以也是最美好、最幸福的。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的获得

1.德性是幸福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说道,幸福以至善为基点以德性为本质,幸福是神赋予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可以通过教导而发生和改变的,也是人可以通过学习而必然获得的而不是靠运气或偶然得到的。道德德性则通过平常的习惯而养成,可见,德性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不是自然形成的,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因为幸福它贯穿于整个灵魂,特别是灵魂中欲望那部分的德性活动。特别注意的是,幸福它不是一个个时间段、也不是一个人的某一阶段、更不是某个事某个点而是一个过程的持续的、严肃的整个活动,是追求的那个最终极的目的的实践。

我们也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幸福,都是从至善、至德而至福的,他认为幸福是人通过理性的沉思从而获得,也是高尚的道德的人所追求的灵魂中的合乎德性的活动,可见,那些幸福的人必定是在理性沉思的基点上通过学习最终成了一个有德性的人,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2.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

以人人都追求快乐的事,即快乐是一种善,我们应当尊敬快乐。快乐往往和我们的本性是最相契合的,而真正高品质的实践活动的快乐是善的而不是恶的。

快乐作为幸福的外在条件,也在于快乐本身,它是一种实现活动而不是一种生成、过程或运动。它本身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因为实现活动的目的既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它本身。可以说,快乐既是实现的活动,也可以是目的。完善着的人的实现活动的快乐应该可以说是真正的快乐,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以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快乐为快乐,也就是合于智慧的活动就是所有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中最令人愉悦的。

3.幸福的生活是思辨的

亚里士多德的善就是幸福,而幸福就在于德性的活动,但每种德性都是两个极端的中道学说,他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也就是存在着一种所谓的中庸思想。就像亚里士多德写道的沉思这种理性的德性活动它包含了很多的自足。有智慧的人可以充分依靠他自己能够理性的沉思,并使他自身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比一般人自足。就像是完满的善应当是自足的,我们所指的自足是指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我们欲求且并不缺乏,我们认为幸福就是这样的事物。所以,我们认为幸福是所有善事物中最值得追求的并且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它是完善的和自足的,同时也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读《尼各马可伦理学》笔者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人是否幸福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一个人无论他的社会地位多高或者他多么的富有,如果他没有一个幸福的思维,那他也是不幸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理性沉思的重要性,它对于我们当解幸福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亚里士多德幸福思维强调德性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有德的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重要体现。在个人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个人德性的诚信和友善,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个人德性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是个人道德的本源,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集中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个人的德性是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第二,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中突显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友爱观中阐述了,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所以人要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首先是有赖于社会整体的和谐,而社会整体的和谐又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心。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价值观的实现是个人价值观实现的中间一环。所以我们要贯彻民主法治的原则,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我们应树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维,把理论寓于实践,有利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神赋予的,但是德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这告诉我们,不仅要有观念上的幸福,而且应该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真正得到幸福,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幸福思维的积极能动作用,通过主观积极的创造活动才有可能会获得幸福。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小康社会的建成、更有利于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作为我们所提倡的国家共同理想精神和核心价值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价值诉求。国家的核心价值说到底,是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所在。有了国家的强盛才会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真正由人民共享,也才会有全体百姓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幸福、道德、至善、圆满

自人猿相揖别以后,人类就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幸福的真谛。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现实的人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东南大学高兆明老师在他的《道德生活论》中系统地对幸福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并阐释了幸福与高尚的道德生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了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我认为,该书中对幸福具体而深刻的阐述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具有不可忽略的启示意义。

一.幸福的真正内涵

《道德生活论》在阐述幸福这一概念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1]"至善就是人生的圆满,善是通向圆满之路。"[2]幸福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quot;[3]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 [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quot;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5]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 谟谌说哪谛模堑赖峦晟频慕峁?quot;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强调在幸福中精神升华的意义,弘扬了人的理性、灵魂、精神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合理的。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现实物资生活,它的逻辑归宿必然是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现实物资生活权利的正当性、善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这种观点的极至发展便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quot;我们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突出特点。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幸福是至善",[8]"幸福是心灵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动。"[9]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道德,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是获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的。这种传统的特点就在于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达到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们实现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这样观点往往与利己主义相联系,从人的"自爱自保","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论证追求幸福尤其是个人幸福的合理性。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0]"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11]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图在他设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将二者统一起来。至善既是最高无条件的善,又是绝对完满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幸福与德行包含于其中。康德以后,费希特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追求二者的统一,他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两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从而实现二者的合一。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费希特,都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quot;[12]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13]

二. 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固然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观上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14]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15]个人存在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可以设想到,在一个物欲横流、人妖颠倒的社会里,很难有个人幸福的土壤,快乐成为人贪婪自私本性获得极大满足后的浮浅表现。那么,个人幸福的实现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斯巴达式的苦行僧生活不是人性的孕育土壤"。[16]可以设想,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食不果腹、衣不蔽身、居无定所,他怎么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呢?对他而言,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像。如果他大胆一点,为了改善目前生活的艰难处境,也为了追?quot;幸福",他有可能铤而走险,偷盗、抢劫或者贪污。这恰与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这一初衷背道而驰。物质生活条件只是给人提供了作为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普遍意义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仅仅有了物质生活条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17]同样,良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是提供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可能,它并不是个人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能够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个人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个人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样,只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被称为是公正的。"从总体上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问题上所能达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在宏观整体上规定的。"[18]幸福是一种人生圆满的状态,个人幸福有赖于社会公正,个人圆满存在有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社会的基本公正表现在社会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上。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难,小人得利,总是君子生活在痛苦的泥沼中,而小人由于使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获?quot;幸福",那么在大众层面就很难指望人们践履道德要求,过善的道德生活;
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由于人们道德标准的偏差甚至扭曲,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正确幸福观的个人。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否在一个严重不公的社会中,个人就根本无任何幸福可言?个人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正确的幸福观?应当承认,在一个严重社会不公的社会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人生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任何幸福可言?quot;个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某种意义,即使是抗争不合理的环境这一行为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配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据。"[19]外在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自身的努力,虽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某些不公正而放弃对人生圆满的追求,放弃对幸福的渴盼,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发愤努力,在逆境中遇难而上,在跌倒后重又爬起,变革社会,变革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再次,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由是人的灵魂,社会还应提供给社会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机会,并提供每一个公民具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氛围?quot;人不仅具有不同于一切生物并且大大超越动物本能的各种高级的社会需要作为他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而且更有一种支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需要和目的,这就是人特有的追求自由的特性。"[20]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在不断追求自由、在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 [21]当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给社会成员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便在其中孕育而生。并且,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青少年更容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因为这样的社会以其主动的个人追求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个人幸福的范例真实地教育了他们,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永无止尽地对人生圆满追求的过程中。

如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正在以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新社会,为自己营造一个幸福生活的新天地。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中国人民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会在创造与实现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生活的幸福,就其自身来说,本已不是什么恶,相反,它是社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前程远大的象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中国社会里,对当代青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对肩负中国经济腾飞重任的当代青年们来说,养成正确的幸福观无疑对他们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每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热血青年,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圆满,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其基本的正当权利。不过,每一个中国人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时,又毫无例外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破过去那样一?quot;左"的思想的桎梏,一是认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对我们培养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及其有害的,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就有可能陷入误区。在人生幸福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意味着要进一步破除在这个问题上的两极对立的行而上学思维方式,重新科学理解在人生幸福问题上的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奉献与享乐等关系,就是意味着无须讳言人生幸福(包括个人生活幸福)",[22]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追求人生幸福又绝对不等于纵情恣欲,不等于醉生梦死的感官享受,"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23]追求人生幸福必须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名义下,放浪形骸,将人生幸福庸俗地等同于感官的快乐,结果是事与愿违的;
以庸俗甚至是无聊的快乐等同于人生幸福,将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人生目标,无异于禽兽,这与正确的幸福观是格格不入的。显然,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有志于报效祖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必须努力探究幸福的真谛。 

"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24]

三. 关于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几点思考

尽管《道德生活论》成书至今已有八年,但该书中对幸福这一范畴的阐述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主张"存公去私","明理灭欲",公义与私利之争历来是中国幸福观的重要内容,而主流的价值倾向则是去利存义,去私存公。这种传统,为社会规定了一种道德理想,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但它无条件地提倡社会幸福,限制了个性发展,导致了道德专制主义。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quot;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来五十余年,这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25]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
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26]当代青年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对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quot;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27]的确,对幸福的真实地把握与人生阅历有关,但我们不能等到韶华已逝、垂垂老矣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不幸对于幸福的价值。"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人注定是欠缺的,因而人就注定是有痛苦的。人无法回避痛苦,人只有直面痛苦,在抗争中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走向完满。"[28]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摧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quot;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9]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绝对的不幸是对身处逆境与屈辱的麻木。"[30]

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它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quot;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quot;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31]事实上,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个体,怀抱着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憧憬着人生幸福的实现,前赴后继,人类才由此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阶级纷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与荣光。

最后,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
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
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2][4][6][12][14][16][16][17][21][27].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261,253,262,262,264,277,264,264,265,266,266.

[3][13][18][19][22][24][26][28][30].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5,129,132,30,31,87,90,106.

[5][10][11].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1,292,295.

[7][8][9][15][2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361,286,288,288,13.

[20][31].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7,220.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 人的幸福 生命力 终身教育 快乐学习

幸福实质上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引导参与其中的人能体验到幸福,拥有幸福。人的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诉求和基本归宿,教育应该以人的幸福能力提升与幸福感养育为旨归[1]。可以说,对幸福的追逐是人之为人的永恒精髓。

一、人之幸福是教育的根本诉求

“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2]在教育中,人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通过教育最大限度调动人们潜在的发展力,使其发挥作用,以实现人性的升华,这将是人类的永恒诉求和教育旨归。所以,“教育是对人的灵魂净化所进行的实践活动”[3]。换言之,教育让人们的幸福观永葆生机且不断增值的同时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1.教育的本质内涵乃是实现人的幸福追求

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人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核心。雅思贝尔斯指出:“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教育将新生一代带入到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世界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3],使人们成为精神富足的文明人,从而实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因此,教育的价值关乎到人能否有意义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关乎到人类社会是否能顺利走向与自然协调双赢的状态。人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灵魂,生命的意义才会得到完美诠释。要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必须有追求本体价值的教育参与其中。

在教育的本体价值层面,“教育的本质乃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并孕育德性,以提升人生的尊严感和幸福感”[4],其“本质是借助对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增强人的学习技能,激发探索欲望,培育人的成长与发展”[5]。所以,人接受教育应该是一种幸福体验和美好经历,更应该是实现终生幸福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以提高个体对世界、社会、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而去塑造自身的幸福追求。如此行动,无论结果还是过程,教育与受教育活动本身都是一种幸福。由此推论,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心智相对完满,具有恬静心灵和完整人格的最好的自己”[5],即教育旨在追寻与探析人的内在发展潜力和可塑之处,使之朝向最佳状态的实践活动。

2.教育是获取人之幸福的主要媒介

本体价值层面的教育旨在实现人的幸福,而人幸福的实现则必须依靠本真教育借助环境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而实现。

(1)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教育是启迪人之幸福的灯塔

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富有人文关怀的人道主义教育才能启迪人之幸福。基于人文关怀视域下,让人在爱中体验幸福,并逐步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人追求幸福的智慧,这种智慧囊括了人对幸福的认知意识、发现与创造幸福的能力、品味与欣赏幸福的睿智。它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生活艺术,更是一种洞悉旷达人生的境界。”[6]

人道主义视角下的关怀教育是民主与自由教育理念下真正的教育。因为人文关怀教育“其中富含着理性的思维、散发着卓越的能力、洋溢着美善的德性以及一切与真、善、美相关的元素,这有助于人们形成幸福的能力”[6]。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独特的,而关怀教育正是在最大程度上尊重每个个体不同的发展意念,去感知生命存在的幸福感,启迪人们去追寻幸福的美好意义。

(2)学校教育的感染力陶冶着人之幸福的素养形成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是向年轻一代施行教育所设计的机关,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7]。浓厚的文化气息弥散于学校的每个角落,人们在学校习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掌握一些生存技能和处世礼仪之后,进而实现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收获幸福。

学校教育是人们形成幸福能力和理性思维必走的路径,其基本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他们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8]。当“儿童以纯净无瑕的整个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怀抱,并以明净通晓的心灵甚至更康健的身体离开学校”[9]时,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帮助自己驾驭生活获取幸福的能力。所以,“学校应义不容辞地为每一个人创设出一个智力灵动与精神静美的天堂”[3]。

学校在个体幸福素养形成中发挥的感染力是不可替代的。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的学习型社会,其学习氛围更有利于个体获得知识,他们所应获得知识的内在价值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丰富,更在于培养他们的幸福能力,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所以,个体通过学校教育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理性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必经渠道。

(3)人之幸福的实现得益于好的教育者

只有拥有幸福的教育者才可能指引受教育者成功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好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模范和导向的作用。教育者更重要的职责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创造幸福状态并积极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乌申斯基说:“教师的情感与人格魅力作为潜在的教育力量,其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5]所以,只有教育者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成为学生追逐幸福的引路者。

人之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好的教育者,而且只有享有并实现人生幸福的教育者才能成为启迪他人步入幸福之路的导师。拥有幸福的优秀教育者能精心呵护每个孩子,每个孩子绽放的欢心愉悦之情也强化着教育者内心的幸福感。所以,教育者一方面应从自身做起,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获得自身发展带来的幸福体验;
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尊重孩子,呵护每个孩子健康地成长,努力在施教过程中成为孩子成长之路的向导。

(4)回归生命诉求的教育评价是人之幸福加速实现的助推器

瞩目于人的幸福需求与实现的教育评价才是真评价。教育评价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使人在理智的思维下调控自身的行为活动。“当个体自我认知水平处于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下时,便能有目的地,自X、自为且自发地影响自身的发展。”[10]将人的幸福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既是对教育本质诉求的遵循,又是对生命的尊重。人之幸福是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实现的,认识自己乃是教育评价的首要前提。只有自我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才可能收获幸福的果实[4]。回归人之幸福的评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趋向最好的自己,逐步变得智慧而丰富。

二、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是幸福的累积

教育培育了个体感受幸福的能力,为谋取终身的福祉创造了条件。快乐学习的教育过程既是个体快乐成长的历程,又是人生幸福累积的必经通道。

1.教育过程中的快乐学习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初步基础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幸福的过程”[11],这一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3]。快乐学习是精神成长的过程,而幸福则是快乐学习的完美结果。只有把教育变成快乐的学习过程,人才可能收获幸福。

(1)自由是快乐学习的首要前提

“自由是人追求的目标,又是达到目标的手段”[12],“只有自由的生活才符合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13]。所以,自由是快乐学习的基础,真正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思想自由驰骋的过程,是不断尝试、试误和提升与完善的过程,是快乐的情绪体验不断饱和的过程。健康向上的幸福观依赖于自由基础上的快乐因子,也是收获完满人生的根基。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保障快乐学习的实现。理想的教育是给予孩子在未成年时充分的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积极关注,促使孩子形成发展的不定向性,以便让孩子在试误中经历困难与挫折,闯出自己的幸福天地。给予孩子自由,是孩子快乐学习的重要渠道。“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只全力去做那些他喜欢做、能做、想做的事。”[4]只有在自由的国度里,人才能更真实地享受幸福。

(2)快乐学习需要兴趣的指引

“兴趣来源于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与活动”[14],是学习者充满学习动力的重要保障,是一个人快乐学习、追逐幸福的人生导师。“基于兴趣而不断奋斗的人,可以毫不迟疑地去完成他做出的各种决定,并会沉浸在欢心愉悦之中。”[14]兴趣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幸福体验,使个体沉浸于快乐之中,却不会乐而不动,而是乐而忘返、不知疲觉地享受于过程和行动之中。纯粹的知识或信息的堆积,并不能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只有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使得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才能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收获幸福。

(3)快乐学习是求真、向善、粹美的过程

快乐学习是求真、尚善、粹美的过程,更是收获幸福的过程。“个体在学习的历程中,其精神将始终感悟教育所带来的欣慰与幸福的悸动。”[15]对真、善、美的追寻将成为在学习中保持快乐情感的必需品,只有如此,才能将学习过程中饱含的快乐情愫升华为幸福人生的厚实积淀。

快乐学习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并经历困惑与探索是必需的。在此过程中,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怀才能使“真理之光照耀远行的征途,幸福的光泽才会普惠人生的旅程”[4],将学习中的快乐内化为幸福源泉,使快乐成为实现幸福的动力。人生经历的磨难与坎坷可以塑造出刚毅的品性,练就人们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性情。学习过程正如人生的成长,同样会遇到困惑,只有去求索、尝试,不断在失误与纠错中自由前行才可能体验到幸福。

真、善、美是幸福的完美诠释,而幸福则是完美人性的展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受过真教育的人,他所学的知识越广博,对幸福的认识就愈深刻,愈能感触到更多的幸福悸动。

2.在快乐学习中实现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

快乐学习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超越的过程。快乐是幸福的过程,幸福是快乐的结果。教育的优秀在于是否能够帮助人理解并感悟生命的价值,并帮助人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去实现幸福的追寻。

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正是人之幸福的追求之路。本我即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本我是自我形成的基础,自我是个体在趋向社会人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兴趣倾向并形成相对独特的个体心理。超我是个体发展的最高境界,实际上指的是个体所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做出的完美诠释。

快乐学习是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过程。人们通过教育,形成具有个性倾向性的人格品质,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以达到自我实现。当自我实现在人的发展中得到满足时,人们也就获得了幸福感。只有快乐学习才能完成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跨越,才能促成快乐集聚下的人生幸福实现。

三、人的幸福是教育永恒的生命力

教育的生命力来源于教育符合人性发展需求的基本遵循,依赖于与人的个性化需求和现实生活的融合度,离开了人的内在需求,脱离了教育的本真,教育将成为无根的教育,缺乏活力与生气的形式化活动。人的幸福建立于生命存在基础之上,教育的永恒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教育生命力存在基础之上,更体现在人的幸福之中。

1.能够提升人的幸福指数的教育必然是活教育

人之幸福既是教育的本质又是活教育的核心,要使得教育富有永恒的生命力,必须重视活教育的践行,如此这般,人的幸福指数才会提升,教育永恒生命力才能实现。

(1)生命教育是活教育的前提

个体的发展是令人无限神往而色彩斑斓富于变化的过程,所以,基于生命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才是活教育,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依据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在生命中进行的教育”[5],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唤起人的身心敏感性,在教育与生活中为人之幸福实现提供最大的可能性。活教育能够着眼于生命教育的基质,其在人之幸福中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应受到重视。

(2)回归生活的活教育必然能提高人的幸福指数

活教育所倡导的是学习怎样做人、如何求得人类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使教育回归生活,这是教育富有永恒生命力的必经之道。“教育的关键在于寓美好事物于日常生活形式之中。”[4]每个生命都有自身的生长节律,“若依据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进行教育,便会让儿童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的无限魅力,自发地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16]。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是活教育,是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增强人的幸福感的真教育。

富有生命力的活教育为生命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个体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在回归生活的活教育当中得到提高。“教育即生活,就是让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内化教育所提供的丰富内容,促进生活的更新。”[4]回归生活的活教育的实现以人的幸福为本,以教育生命力为基础,忠实于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幸福的追寻,教育永恒生命力的实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完善。

2.源于教育的幸福感必然让人产生对教育的热爱与奉献

源于教育的幸福感能够使得人们的情绪保持在愉悦的精神状B之中。通过教育使得快乐和幸福的愉悦感受成为人的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常态情绪。当快乐和幸福充实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那诠释的不仅是生命价值的美,更是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生的艺术之美。

源于教育的幸福感能够激发人们热爱并奉献于教育的激情。教育借助文化的熏陶和渲染,激发人们对幸福的认知程度与思考深度,更强化着人们探究事物本质的热枕。源于教育的幸福感“使人睿智地感悟到思维盛宴的无限魅力,体验到教育中所蕴藏着的美育力量;
使人不再畏惧艰难险阻,从而全身心地陷入到人生幸福实现带来的愉悦之感中”[14]。这种充满无穷变幻的幸福感反过来会催化和加速人们对教育的崇敬之情,会加固人们对教育浓烈的爱意与高度的奉献之情。

3.人人崇尚终身教育并快乐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本身就是高度的幸福

崇尚并践行终身教育是一种高度的幸福表现。“教育在人们的心灵上激荡起了以信任和爱为主旋律的涟漪,从而以饱满的激情和顽强生命力投入到未来的洪流之中。”[14]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人人受教育、人人践行终身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基石,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追求幸福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养。一个会学习且渴求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幸福之人,他走出学校后仍会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由此才可能形成高度文明的社会,而只有学习氛围浓厚的社会,才能促使个体实现高度的幸福满足。

每个个体都是一颗饱含生命力的种子,应创设种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人人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一个高度文明社会的形成,是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并做出努力的。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终身教育是个体的高度幸福之境,并会因此从自身做起,时刻践行这一理念,那么,人类的幸福感就是充实而饱满的,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 杨丽珍,杜学元,于秀玲.孔子“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探析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

[3]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

[4] 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孙刚成.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 扈中平.教育何以能关涉人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 Howard Gardner(1993).Multip leIntelligences:The theoryin Pratice[M].New York:Bosic Books,A Division of Ha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

[9] 赵祥麟.杜威教育名篇[M].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0] 桑标,程渊.试论自我意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

[11] 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12] 郝文武.自由教育的价值与实现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13] 金生v.论教育自由[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4] 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5] 杨明明.辨析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几组关系[J].教育与考试,2014(3).

推荐访问:幸福 生活 五篇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五篇】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精选5篇)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600字作文(共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