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五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6-27 16: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今年5月,是大学生世纪公益论坛第二届的举办时间,旗帜传递到了成都高校手中,计划将分别由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筹办。此届论坛主旨定义为促进华中及西部急需公益发展地区公益社团的发展和进步,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五篇】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今年5月,是大学生世纪公益论坛第二届的举办时间,旗帜传递到了成都高校手中,计划将分别由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筹办。此届论坛主旨定义为促进华中及西部急需公益发展地区公益社团的发展和进步,论坛计划由主论坛“灾后重建,大学生能做什么?”和三个分论坛“扶贫支教”、“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组成。

此次公益论坛计划邀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共50多个来自不同高校,从事公益活动的社团或优秀暑期实践团队,华桥基金会、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等长期鼓励并资助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公益组织,以及中青网、腾讯网、谷歌公益等媒体和企业代表参与到其中。

筹办方面,论坛除主要通过主论坛、分论坛进行开展,还设立了“赢在公益”暑期实践创意比赛,全国性公益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大学生公益门户网站等活动作为补充,以期望将论坛打造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公益综合平台。届时5月,本刊将全程参与报道此次论坛。

本届论坛预告

论坛服务于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各高校团队有机会在论坛上介绍自己的公益项目并寻求与其他高校合作。

将举行大学生公益门户网站启动仪式,为全国大学生公益力量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将邀请香港公益社团参与,促进香港大学生和内地大学生公益活动交流。

将邀请华桥基金会等热心资助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公益组织派代表参加,并在论坛上给予出色的公益项目以资金资助。

论坛结束后将通过全国高校筹款活动为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尽大学生的一份力量。

主论坛

主题为“灾后重建,大学生能做什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A、第一阶段

进行筹委会寒假北川、什邡两地考察调研汇报,社会公益人士发表对灾后重建,紧急灾后后救援工作的组织等方面看法。

B、第二阶段

社会名师、社会公益人士与大学生代表共同讨论大学生公益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促进社会公益组织与大学生志愿者的交流合作。

C、第三阶段

2009年暑假赴四川灾区援建团队的策划展示,由各高校公益团队针对策划提问并发表意见。最后完善策划,成为暑期执行蓝图。

分论坛

分为“扶贫支教”、“医疗健康”、“环境保护”三部分。活动过程为各社团代表通过精品活动展示、工作坊等形式交流,并达成跨省跨校的项目合作。同时将邀请社会相关公益人士参与,为大学生相关公益活动提出建议。

地点安排:

主论坛:电子科技大学

分论坛: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首届论坛回顾

2008年11月,首届大学生世纪公益论坛在武汉科技大学举行。当时来自上海、南京、广西等省内外21所高校的28支大学生公益团队相聚武汉,就公益活动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了交流。

首届论坛由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白联队队长尹旭明发起。华桥基金会赞助,共持续两天,分为开幕式、主题峰会、支教分论坛、防艾分论坛和闭幕式五部分。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处代表刘陈男、华侨基金会代表龚瑞雪、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王兴芳等热心公益事业人士出席了论坛。

首届论坛的主题峰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高校公益社团代表做了发言。他们以“共享、交流和发展”为主题,围绕社团举办的各种公益活动展开分析,交流、分享了在“防艾”和“支教”活动中的经验教训。论坛尾声部分,多所高校代表归纳总结高校公益社团现状,一致得出“公益行为与当地群众接受能力脱节”、“公益活动类型和方式缺乏创新”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公益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的两大因素。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团委书记    丁江辉

  云南“希望工程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活动旨在为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进行资助,今年已是第七届。

***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活动于2012年6月正式启动,至2012年9月圆满结束,历时三个月,经过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启动会、“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企业座谈会、“放飞梦想·圆梦大学”公益助学募捐晚会、“爱心圆梦大学”贫困大学新生资助款发放仪式等四个阶段,通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慷慨资助共筹集资金104.876万元,资助各乡镇特殊家庭及一般家庭贫困大学新生276名。

    一、***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流程

***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自6月启动以来,总共经过了4个阶段:

1、“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启动会

在团县委将2012“爱心圆梦大学”整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完毕之后,团县委首先向全县各完中及相关部门下发了《腾团联发(2012)1号爱心圆梦大学通知》文件,在通知中明确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活动的助学对象、受助学生申请助学资金的流程、以及申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召集各完中及相关部门召开“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启动会,***各主要媒体也积极对启动会进行了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活动的注意。

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企业座谈会

在召开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启动会之后,团县委开始积极联络社会各界,包括:***县各政府部门、乡镇政府、***县各企事业单位,深入基层,有针对性的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进行宣传,落实“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来源,确定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可能捐款的数额。并且专门针对历年有过爱心壮举的企业召开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企业座谈会。

同时,团县委深入各完中、乡镇、村寨,初步确定可能需要资助的大学新生范围,针对可能需要资助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学习成绩进行了调查走访,发放《***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贫困生调查表》及《***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申请表》。

3、“放飞梦想·圆梦大学”公益助学募捐晚会

在对资助方和受助方进行了初步调查走访之后,团县委进一步针对***县各政府部门、乡镇政府、***县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走访,明确各单位及个人捐助的“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金的金额。同时,团县委开始收集整理之前发放的《***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贫困生调查表》及《***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申请表》,对受助学生按长期资助、单亲家庭、特困学生、困难学生、一般学生及已在读学生等6个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明确各个不同种类的受助学生所接受的助学金金额,并初步确定***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名单。至此,团县委基本确定了***县2012发放“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所需资金的数额。

2012年***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团县委首次举办了“放飞梦想·圆梦大学”公益助学募捐晚会,通过募捐晚会搭起了资助方与受助方沟通的桥梁,使资助方能够切身感受到受助方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同时让受助的学生及其所在学校有机会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对资助方的善举表示感谢。更重要的是,在募捐晚会前后,社会各界对***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捐助资金已基本到位。

4、“爱心圆梦大学”贫困大学新生资助款发放仪式

高考过后,针对之前初步确定的受助学生名单,团县委根据受助学生的高考成绩及录取情况,确定了***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受助学生的最终名单,并在高考录取结束后举行了***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贫困大学新生资助款发放仪式,按照之前确定的学生分类及受助资金情况,将“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发放给受助学生。至此,圆满完成了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

二、***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资金来源分析

***县2012年“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共计募集资金104.876万元,筹集资金过程中,90个县政府部门及职工、18个乡镇政府及职工、35个***县企事业单位、及数十名个人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倾囊相助。针对各不同群体出资的情况,本人制作了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企业是***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总计捐助资金61.01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57.60%,平均每个企业出资1.7万元。***县各政府部门及职工捐助资金为26.49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25.01%,平均每个单位出资0.29万元。***县各乡镇政府及职工捐助资金为14.03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13.25%,平均每个单位出资0.78万元。以个人名义捐助的资金总计4.39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4.14%。

三、结论

通过对***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资金来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1、***县的“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最大来源是企业,这说明,一直以来***团县委与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且需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关系。具体的,***团县委可以通过青年联合会、青年文明号、创业省长奖、创业市长奖、非公团组织、“大团委”等联系和纽带继续加强团县委与***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的继续开展。

2、作为***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第二大来源和第三大来源,***县各政府部门及职工和***县各乡镇政府及职工所捐助的资金虽然分别只有26.49万元及14.03万元,占比分别为25.01%及13.25%,远低于***县企业的捐款,但二者却是***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其受经济及社会变化的影响也最小。如果考虑到二者性质上的相似之处,都作为政府部门来看,将二者的捐款和占比合并之后,捐款数额将达到40.52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比重也将达到38.26%。因此,作为***县“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最稳定的资金来源,得益于***的经济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加以及***公务员队伍的爱心,***县各政府部门及***县各乡镇政府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的支持力度令人钦佩。

3、就单个单位的捐助资金来看,***县各乡镇政府及职工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力度大于***县各政府部门及职工。***县18个乡镇政府对“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资金的支持平均达到了0.78万元,明显高于***县各政府部门的0.29万元,这可能与乡镇政府与各完中及受助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县各乡镇政府之间的出资情况差别巨大。其中,出资最多的滇滩镇政府及职工捐助款项3.61万元,而出资最少的马站乡政府及职工捐助款项仅有0.20万元。这可能与各乡镇政府的财力有关,同时可能与各乡镇政府与团县委的关系好坏有一定的关系。

总体而言,作为县一级团委,***团县委开展的***县2012“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行动是有序并且顺利的,圆满完成了276名大学新生的资助任务,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和学习。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
社区微公益;
意愿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48-04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般而言,社区都是由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任何社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小社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缩影,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各种现象必然会在社区里发生和出现,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社区管理应运而生。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它是一种零门槛、零负担、追求创意的公益方式,具有自愿性、无偿性、慈善性等特征,强调全民参与,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随着微公益慈善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微公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支持力量。然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现象、社区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等,降低了人们参与微公益的意愿。

人都是群居动物,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受影响,不是某个社区单独存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加强社区管理,设立微公益岗位、建立微公益专门机构、营造互帮互助风气等,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不仅是推动社区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发现和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重点探析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意愿的影响,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推动社区微公益发展。

二、文献综述

社区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社区。它是随着全国性社区建设的逐步兴起而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概念,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我国关于社区管理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创新较西方晚,但是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社区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上来看,我国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是随着全国化的社区建设浪潮而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掀起了社区建设的浪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等26个城市设立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2]。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各级实验区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上海模式与深圳盐田模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模式、华中地区的江汉模式等。

从理论来看,我国目前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政治学关注社区自治化模式下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框架建构,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政府与社区体制上共生、功能上互补、效用上双赢的路子,把新建社区作为制度创新的平台,探索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
社会学关注社区服务的问题,社区服务研究从起步到系统化发展、紧密结合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福利体制深化发展之必需,满足服务主题和内容日趋多元化的要求;
市政学关注社区管理自治化发展如何与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保持“共振”;
管理学关注社区自治化体制下政府管理与社区管理的衔接链条及管理绩效,建构社区自治体制,政府在管理上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和错位,社区自治机构既要满足区内居民形式多样和内容日趋丰富的要求,大胆管理,热情服务,拒绝“乱摊派”,又不至于同政府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3]。此外,李江新(2011)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视角出发,分析了社区管理的三大参与主体的困境,并从多元共治理论出发探析了其化解之道[4]。陈金锄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社会转型期我国社区管理中的体制性矛盾,主要是政府与社区之间的矛盾,试图构建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5]。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针对社区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目前针对社区管理的研究偏重经验总结,而具有广泛学科结晶深度的研究成果较少;
第二,在已有对社区管理的研究中,理论研究偏多,而通过实地调查和通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较少;
第三,研究视角较狭窄,目前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而从公益(尤其是微公益)视角对社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空白。

三、实证建立

(一)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关于社区微公益活动开展状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个人基本信息、社区微公益开展情况、居民参与情况、影响因素等多方面信息。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5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92%。

(二)研究设计

1.因变量――参与意愿

文章中的参与意愿主要是指居民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当居民愿意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时赋值为“1”,不愿意时赋值为“0”。

2.主要自变量――社区管理

本研究中的主要自变量是社区管理,主要包括组织次数(即社区上年组织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次数)、微公益专门机构、微公益岗位、互帮互助风气和社区总体经济水平。

3.其他自变量

其一是居民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对数、受教育水平和社区类型;
其二是居民社会环境特征,选取“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等社会优秀文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和加大对社区微公益的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以下简称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来反映。

4.模型选取

本文将使用Stata软件作为数据分析软件,由于因变量――居民的参与意愿是二元变量,所以文章采用Logit模型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向,重点研究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的影响。

(三)变量基本描述

如下表所示,在56.69%为男性、43.31%为女性的调查样本中,愿意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占87.19%,可见目前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但是仍有12.81%的居民不愿意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这一问题亟待关注。居民所在社区上年组织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次数为1~3次的占31.56%,一次也没有的占47.01%;
分别有36.80%和44.63%的居民所在社区有专门组织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机构和为居民提供过社区微公益岗位;
将近九成的社区有互帮互助风气,可见绝大部分社区能为居民开展微公益活动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有85.35%的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易受“扶危济困”、“雷锋精神”等这些优秀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

四、经验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意愿的影响,以居民参与意愿为因变量,另以社区管理特征、个人特征和社会环境特征为自变量,采用Logit模型做出回归分析。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社区管理特征中,组织次数、微公益专门机构和社区总体经济水平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并无显著影响。微公益岗位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如果社区为居民提供微公益岗位,则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将会降低。互帮互助风气正向影响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即社区的互帮互助风气越好,则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就越强烈,而且这一影响非常显著。

开发设立不同的微公益岗位,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根据自身优点、个人爱好、责任心强弱等参与到不同的社区微公益岗位中去,分担社区环境保护、托老托幼、法制宣传等项工作,服务居民群众,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和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可以营造一种互帮互助、奉献他人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调动社区居民参加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微公益活动参与意愿由被动转为主动。然而,表2显示社区提供微公益岗位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具有阻碍作用,这一回归结果与一般经验相悖,有待进一步检验。

那社区互帮互助风气与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意愿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具有以下三点。其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或自我实现的需求。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人们在温饱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增加,而公民时代人们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的提高成为其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内在动因。其二,社区互帮互助风气是人们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重要外因,如果社区内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无私奉献、互帮互助这样一种良好的风气,那么社区内的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一些人本身就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因此很快地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中。其三,居民在参加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社区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从而进一步影响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

同时,在个人特征方面。(1)性别与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呈显著负向影响关系,即女性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较男性强烈。性别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女性所具有的母性、仁爱、细腻等特点使得她们更倾向于且更适合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2)受教育水平与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即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其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就越强烈。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们,其个人综合素质就越好,内在文化的积淀使他们常常保持一种自信,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贡献,这往往成为影响他们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重要因素,而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们常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去做什么事,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他们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3)在社会环境特征方面,社会资金投入加大与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即社会资金投入力度越大,则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就越强烈。社会资金的支持对社区微公益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充足的社会资金是社区开展环境保护、托老助幼服务、文化宣传等微公益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社区微公益活动有效、科学、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因此,这可能是为什么社会资金的投入力度越大,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就越强烈的原因。

五、研究结论与若干思考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社区管理特征中,微公益岗位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互帮互助风气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

第二,性别与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呈显著负向影响关系;
受教育水平与社会资金投入加大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

(二)若干思考

1.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社区互帮互助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因此,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是提高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意愿的一项重要任务。助人为乐、互帮互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微公益这一新型慈善模式迅速发展的今天,社区不仅要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扬助人为乐、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等良好风尚,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传播微公益理念与文化,弘扬微公益精神,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社区氛围,调动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热情,增强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

2.强化居民的参与意识

社区居民是社区微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社区在营造互帮互助这一良好风气的同时,还应强化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一良好氛围,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识。

3.建立完善的参与机制

虽然微公益活动强调的是居民自愿参与,但从长远来看,提高和保持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必须推动社区微公益活动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各社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社区微公益专门机构和设立微公益岗位,并建立一套包括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在内的参与机制,规范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进而提高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4.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

充足的资金是社区开展环境保护、托老助幼服务、文化宣传等微公益活动的基础,是社区微公益活动有效、科学、持续发展的外部保证。一方面,社区在吸收个人捐赠资金或物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另一方面,还要使这些资金“透明”和“透气”,“透明”是将年度收支平衡表、资金流动方向等公之于众,“透气”是指引入中介机构义务监督制度,促进社区监督机制的形成,增加社区居民的信任度和捐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肇发,等.社区建设[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9.

[2]郭蕊.论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方俊.社区管理研究综述[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5(1):76-80.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1 高校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的困境

自1993年颁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1998年颁布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 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但是2010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言简意赅地表示:“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可见素质教育虽然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依然发展艰难。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公民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而在国内,素质教育自明确提出以来,推进艰难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就高校而言,其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学生希望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方向迷茫、素质教育活动参与表面化、学校素质教育平台供给不足等几个方面。

2 公益教育的内涵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

2.1 公益教育的内涵

我们提出的公益教育一种融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它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其不仅能传播公益知识,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之举;
公益教育更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内涵,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期待。在目前公益教育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面临困境的当下,我们建议将公益教育作为新模式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之中,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

2.2 高校的公益教育实践

汕头大学最先将公益课程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它在缺乏公民素养培养和过度重视知识化的通识教育中尝试公益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内容、管理和评估中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论证了公益课程比公益活动更具有育人效果,阐明了公益活动理论化、课程化的必要性。使大家能深切体会到,公益课程更能促进“全人”目标的实现,更能促进知识和能力一体化,促进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服务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成都学院的实践中,主要结合高校社团开展,通过对以社团为基础的公益课程模式与纯公益课程模式的比较,证明了社团化的公益活动也能够更好地作为公益教育的组织基础促进其发展。

通过公益教育模式,顺应志愿者工作蓬勃发展的潮流,让大家都“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促进素质教育顺势发展。

2.3 自身实践中对公益教育的探索

结合上文中提出的目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在公益教育领域已有的实践,我们探索了一种融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我们进行了三期结合三要素的实践,分别是2014年8月份和2015年2月份的“乙肝与青年公益协力营”(以下简称协力营)、2014年11月份的“青年精英”行动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这两年次实践都是通过线下的理论课程培训和实操完成的培训工作,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公益教育中的课程化、实践性和社团性,融合了理论课程、自发思考、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竞争。课程目标主要以活动对自身和效果影响力、活动参与者主观参与度和活动结束后对成员的跟踪调查来评估。

备注:其中总负责1人,组织策划助教2人,特邀嘉宾5人左右,小组督导一组一人共三人。

在这种模式下,同学们并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还是活动的策划者,这一方面让想参与公益活动的同学们都有活动可以参与,在其中还锻炼了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解放了公益教育的教师团队,不必再过多操劳与到底去哪儿给学生们安排活动,而有更多时间可以去思考课程内容和课程架构。因为是参与自己设计、自己执行的公益活动,伙伴们的公益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参与者不仅仅是活动执行者还是活动策划者,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另外,将公益教育与学术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学生的服务学习经验与学术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服务学习的成效就越大。公益教育与学术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实施公益教育的关键,而且是公益学习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服务学习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它不是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而是我们做事情的另外一条途径。

3 高校素质教育呼唤公益教育

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调查了素质教育现状和公益教育的前景:学生们最希望素质教育帮助自己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可以作为相关提升方式的公益教育和创业教育中又有六成同学选择了公益教育。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们公益心强烈却公益方向迷茫,当下公益体系不健全的现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公益心强但是有心无力。在这种状况下,仍有将近九成同学认可了我们的公益教育体系并期待之。

我们所倡导的公益教育,就是立足中国的社会需求,融参与、合作、服务、反思、责任于一体,学生通过对公益活动的计划、组织、管理和控制,使自身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公益教育立足公益课程教习和公益活动参与,一方面,适应大学课堂中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模式;
另一方面,融入反映学生需求的公益实践部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下理论,走进实践,在“做中学”,理论到实践,实践到思考,思考到创新,真正的引导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很好的避免了目前素质教育中的表面化,形式化倾向,老师带队下基层,学生实践得真知。在本就占比重较低的人文课程中独树一帜,进而提高课程质量。这也是对杜威基于其独特的经验主义哲学观和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认为‘知识科目’的本质也是主动的操作或实验,而实用科目也是理性的、反思的。”的最好实践。

4 构筑高校公益教育体系的探究和思考

4.1 课程内容与开设情况

公益课程的第一步是基于探究的理论学习,其次是解决问题的思考培训,然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是学生小组间分享实践心得,回归公益知识和理论的层面。公益课程的理论教学涉及到国家政治文化现状、社会上的典型事件以及我国公益机构现状和发展情况的方方面面,主要进行社会宣教、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培训。公益课程的实践形式则是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公益活动计划,参与公益活动组织,切实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内容包括到指定地点宣教、社会调查研究等。在学生分享心得的时候注重组织学生的自我评估,对实践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达到“理论培训―实践―自我反思”的效果。学生在参与公益课程的过程中,实现团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中高校可以聘请公益机构工作人员为授课教师,一方面这已经是切实有效的制度,很多其他行业的人才在兼职教师后都表现了不俗的水平;
另一方面也是为目前薪金较低的公益机构从业人员带来福音;
同时,也只有他们能给同学们带来原汁原味的公益盛宴,助力公益教育。

4.2 课程考核与课程特点

“公益课程”也需要通过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评估,根据课程实施进程,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也即公益理论和实践应用。这两部分在总分计算中各占50%,弱化当下重书面考核的现象,更加强调团队协作和策划实践能力。突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点。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对大学生进行公益精神的教育,父母的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父母通过自身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父母通过言传,将公益精神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孩子,使孩子对这种道德规范产生信服,并渗透进孩子的情感,使其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必须言行一致,父母通过自身的符合公益精神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引起孩子的兴趣,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父母以自身为模板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借鉴学习的榜样,寓教于实践,让孩子切身感受公益精神的内涵,使孩子能有更深的体会,不仅使孩子对公益精神的道德规范产生更多的认同,而且更牢固地将其纳入自身的道德结构。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有着完整的意识和独立的思维,开始试着探寻外面的世界,在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指导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向师性。学生渴望通过老师了解世界,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道德规范纳入学生的思维。学校对学生的公益精神的道德教育,要把握好学生的两个特性,摆正态度,注重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一要重视公益精神培养。学校的职责是育人,而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从这点上来说,学校对学生的公益精神培养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学校首先应该明确道德教育的作用,把对学生的公益精神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应该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使公益精神成为校园风气。组织公益活动,宣传公益精神,实现校园处处见公益。以专题讲座、报告会、总结会、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就关于公益精神的社会热点问题、法律案例等进行宣讲或讨论。定期开展公益精神的道德评价活动,为学生由对公益精神的被动依从到主动接受打下基础。二要讲究教育方法。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心理要求,避免空洞的说教,而应注意运用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创设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对于公益精神的情感体验。其次公益精神的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一种道德理念再动人,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成为空洞的教条。第三,指导学生广泛参加公益实践活动。要想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公益精神,就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推荐访问:公益 活动总结 大学生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五篇】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精选5篇) 大学生公益活动总结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