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史氏鲟人工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2-10-22 18: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史氏鲟主要的常见疾病有真菌病、细菌性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肠炎、细菌性出血病、弧菌病等)、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三代虫病、小瓜虫病、鱼鲺病等)、营养性疾病(一般有萎瘪病、脂肪肝病)和其他性质的疾病(如烂鳍烂尾病、应激性出血病)。

一、真菌性疾病

(1)症状: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毛棉霉等。患鱼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主要是因转池时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引起。

(2)防治方法:转池操作时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1%的食盐和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也可按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1~2克,化水全池泼洒。

二、细菌性出血病

(1)症状: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出血病在很多情况下都容易发生,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疾病。它是由于养殖时间长、病菌累积造成的。尤其是在变温期间(如春夏季过渡时期、夏季高温时期和秋冬时期)容易发生,据有关资料介绍,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由于水温偏高、水质恶化(尤其是水中氨态氮含量超标)引起发病。该病有较强的传染性,病死率较高。主要危害200克左右规格的鲟鱼,患鱼口腔四周充血、红肿、突出,头内部充血(在阳光或强光下透视可见),鳍条基部充血,腹部骨板、腹棱处大量充血,同时继发肠炎。解剖时可以发现腹壁有出血点,肠道红肿,无弹性,伴有暗红色黏液。

(2)防治方法:①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质良好,及时清除淤积粪便、残饵,加注新水。②每公斤饲料中添加诺氟沙星4~6克,浸泡8小时,同时按每立方米水体外泼盐酸新霉素2~3克,连续4天。

三、细菌性肠炎

(1)症状:该病从鱼种到商品鱼都会发生,为鲟鱼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据有关资料介绍,病原为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饲料霉变、外界水环境发生变化(如水质变坏)、养殖过程中不按规律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较大、经常变换饲料品种等。外观患鱼行动缓慢,摄食少,腹部膨胀,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有淡黄色混杂红色黏液从生殖孔流出。解剖时,可以发现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差,无食物,内有很多淡黄色黏液,肝脏变色,严重时肠道穿孔,肝脏坏死。

(2)防治方法:首先要做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进行预防。可每天用清热解毒散或三黄粉拌饲料投喂(浓度0.1%~0.2%),连喂3天,喂2个疗程,同时外泼海中宝(硫代硫酸钠)。

四、溃疡病

(1)症状:病原不详,危害高密度工厂化养殖鱼体,危害性不大。主要在夏季高温季节容易发生,与水质好坏也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病灶为浅白色,病灶处出现充血,皮肤糜烂,严重的出现大块创口,露出肌肉。尤其是在倒池后容易大量出现,治疗不及时,容易造成较大的危害。

(2)防治方法:①外泼盐酸新霉素(浓度为每立方米2~3 克),内服三黄粉拌饲投喂(0.1%~0.2%);②外泼红霉素(浓度为每立方米5~10克),内服土霉素拌饲投喂(0.1%~0.2%)。连喂4天,浓度视病情轻重而不同。

五、寄生虫病

(1)病因及症状:该病对鲟鱼苗种危害较大,直接影响苗种生长。造成鱼体消瘦,游动迟缓。常见鲟鱼苗种的鳃、尾部等处有寄生虫危害,导致这些部位黏液增多。显微镜检查时,可以发现大量车轮虫、三代虫或小瓜虫等。

(2)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提高鱼体抵抗力。②可采用5%食盐溶液浸泡鱼体30分钟,或用20%甲醛溶液浸浴鱼体10~15分钟,或用每立方米10~20克的高锰酸钾药浴10~15分钟,然后转入流水池中进行养殖。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六、非病原性疾病

主要有肝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主要由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福建省建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洪文彪 邮编:354500)

推荐访问:病害 养殖 防治 常见 技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