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倬公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弟子规》与德育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7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系榆林市第二中学向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实验研究》总课题组申报的子课题《<弟子规>与德育教学实验研究》下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清芳(1970-),陕西榆林人,现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

摘 要:《弟子规》是对中国传统德育的总结和集中反映,强调对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培养,以此达到对学子的德育教育。在当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大力推行下,我国德育教育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弟子规》德智并重的理念对此有其超时代的研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弟子规 德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文义,分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诠释了中国传统德育的经典思想。当代素质教育的推行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实质性的推动,然而现阶段的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建设形式化的弊端,盛极一时的《弟子规》对于当代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1 当代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接受到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并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主流稳定、进取务实和健康向上的总体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多元化价值取向,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匮乏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各类外来价值观的冲撞,使得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英雄的示范效应逐步减弱。多数学生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集于一身,在人生定位和价值追求中产生一定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兴趣爱好逐步广泛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但过于庞杂而充满诱惑的课余生活逐步拉远了他们与文学、科普、法治等文化领域的距离。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繁多的兴趣爱好正一步步导致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1.2 知识技能培养充分,道德素质熏陶不足

尽管全国早已推行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但受高考指引下的教育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实质,加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集中与技能与学历的看重,课程成绩成为中小学生以及教师家长更为关注的焦点。应运而生的是培训班、请家教、学外语等,这些元素逐步成为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至于思想道德素质却时常被忽略,更有甚者认为文化素质好就是道德素质好,以至于大部分学校在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时仅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从而也使得大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漠,劳动观念差,不讲诚信,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文明礼貌缺乏,音体美素质薄弱。

1.3 注重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但过于功利与现实

现阶段中小学生较之上一代更理性也更务实,在人生道路的规划上大多考虑较为长远,渴望在现实中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明确且强烈,但与此相伴随带来的是自身价值的过于现实与功利。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现实效应和眼前收获,而忽视长远发展和自身修养的提升,相较于对艺术的感悟、对修养的提升以及对文化的领悟,某奖项的获得、成绩的排名或者某荣誉的取得更具诱惑力和鼓动性。

2 《弟子规》对于当代中国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2.1 “入则孝”——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弟子规》第一条“入则孝”内容中就强调对感恩之心的重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顺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乃至以后的修身养性无不伴随着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对父母心存感恩是对社会对他人心存感恩的基础和起点。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才会明白如何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才能更准确的定位自己,才能更坦然的面对人生和命运。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弟子规》在如何感恩方面进一步强调了身为子女理应有的行为规范,更重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养成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习惯。现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执着追求,坚韧不拔。反观现今大部分学生对父母少有心存感恩,行为方面也疏于礼节约束,对父母颐指气使,骄横无礼,静则冷眼旁观,动则吵闹抵抗,完全将父母养育之恩抛之脑后,与儒家思想行为规范完全相悖,如此发展下去,纵然学生文化成绩如何优秀,技术水平如何高超,因没有心存感恩,自私自利之心都将导致其无法在社会上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2.2 “出则悌”——培养学生尊重之礼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弟子规》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得体的举止仪态,在生活中对长辈,对朋友做到尊重有礼,温文尔雅,礼貌得体。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只有尊重他人,懂得礼让,懂得为他人考虑,才能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现今大部分学生为家中掌上明珠,父辈的关怀,祖辈的宠爱逐渐让学生淡化了长幼尊卑,礼让谦逊的意识,对长辈没有应有的尊重,对他人没有过多的关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与人交往出现障碍。人类是群居动物,相互理解、相互礼让、团结共进才能使个人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的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人。

2.3 “谨而信”——培养学生诚信之习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弟子规》明确提出讲话首先要讲求信用,不能心存欺诈和不可讹传乱语,将“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学生的处事准则。同时“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进一步要求学生明白对于尚不确定的事情不轻易许诺。《弟子规》把诚实守信当作人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自在学生人格最具塑造性时期就把此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道德约束,以形成一种“自觉自动”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在社会环境中存在太多的欺骗与伪善,这些社会习气也逐步侵蚀校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撒谎骗人等等,这些行为完全违背诚信的约束,在校园中却似乎已习以为常。诚信缺失,是社会问题更是教育问题,作为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如果不讲诚信,对个人未来的发展,对社会未来的进步都将带来无法设想的后果。

《弟子规》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德育,其中德智并重的理念时至今日仍有其超时代的价值,“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其寓德于行为习惯的理念值得在当代德育工作中推行。当然《弟子规》中的思想也有一定封建思想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应理性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发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毓秀.弟子规·龙文鞭影[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2] 史文政.弟子规的德育思想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德育 弟子规

Top